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 2022 | 展位 F07

[02.09.22 – 05.09.22]

(地點)

韓國綜合貿易中心COEX,首爾特別市江南區永東大路513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在2022年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榮譽呈現陶輝作品《奔放》。此件單通道影像作品於2022年初首映,進一步發展了藝術家在過去十年的創作中對女神—遊蕩者形象的長期關注,檢視了後疫情時代的自然及人造世界。同於馬凌畫廊展位中展出的,還包括陶輝基於《奔放》影像作品創作的一系列攝影作品。

在《奔放》中,一位年輕女性扮演了故事主人公及敘述者的角色,踩著輪滑鞋在大學城、舊紙廠、影視城及中央商業區等多個不同場址中徜徉。主人公在空蕩的街道上唱起1980年代台灣歌手邰肇玫及王海玲的歌,將歌詞與關於當下環境的敘述編織合一,以陶輝的標誌性風格直接面向觀者講述了抒發了自由而惆悵的情感經驗。

輪滑運動在中國大陸同樣興起於1980年代,在1989年杭州成功舉辦第三屆亞洲輪滑錦標賽後變得更加普及。因邰肇玫曲目而得名的《奔放》中出現了許多當下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場景,以輪滑隱喻當下時代的速度。渺小、被邊緣化了的個體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測量城市的尺度,用自身的運動衡量經濟的節奏,並摸索著如何打破它的束縛。陶輝:「在我的記憶里,溜冰永遠是一種特別有希望的運動。如果你的速度夠快,就會覺得自己達到了某一種境界,看到你平時看不到的未知的東西,那種感覺就像超越了時間。」《奔放》的女性主人公直接面向鏡頭訴說、歌唱,在影片結尾處突然崩潰,喊出謎一般的詞語「yesimola」。帶有神經質的真誠情緒既回顧了過去兩年時間內後全球化社會的巨變,又指示了時間與速度的變化:在跌倒之時,被超越了的時間終於追了上來,把人擲回關懷即是苦難的現實之中去。

(關於陶輝)

陶輝1987年出生於重慶雲陽,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系,現工作生活於北京。雖然畢業於油畫系,但陶輝的作品以影像和裝置藝術為主,從個人記憶、視覺經驗和大眾文化中積累素材,通過提煉與改造形成嶄新的敘事模式和影像風格。陶輝從社會身份、性別地位、種族問題和文化危機等問題入手,以荒誕、吊詭、誇張的場景搭建,充滿隱喻和錯位感的人物設置,呈現出當代人的集體經驗,帶動觀者正視自身的文化歷史、生存現狀和社會身份。

陶輝近期個展包括:「節奏與知覺」,馬凌畫廊,香港(2019);「一點兒也不多餘」,OCAT西安館,西安(2017);「新傾向:陶輝」,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15)等。眾多國際美術館機構曾展出陶輝的作品,包括: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巴黎;亞洲協會,紐約;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光州;京都藝術中心,京都;Para Site藝術空間,香港;外灘美術館,上海;第四屆溫哥華雙年展,溫哥華;萊比錫當代藝術博物館,萊比錫;2018年曼谷雙年展,曼谷;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羅馬;Pino Pascali基金會美術館,波利尼亞諾;貝拉姆收藏美術館,里斯本;日內瓦當代藝術中心,日內瓦。

陶輝曾於2008年獲得四川美術學院頒發的「當代藝術檔案特殊獎」,並在2015年榮獲三亞藝術季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大獎。2015年陶輝在SESC巴西錄像藝術節「南部全景」單元上獲得特獎,又於2017年先後入選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和KINO DER KUNST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2019年,他入圍由香港M+展亭創辦的首屆希克獎。陶輝的作品可見於許多公共及私人收藏,包括:希克收藏,瑞士;M+美術館,香港;卡蒂斯特藝術基⾦會,巴黎/舊金山;路易·威登基⾦會,巴黎;K11藝術基⾦會,⾹港;新世紀當代藝術基⾦會,北京,及韓國國⽴現當代美術館,⾸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