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N館 展位N203

[08.11.18 – 11.11.18]

(地點)

中國上海西岸藝術中心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很榮幸攜旗下八位藝術家參加2018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屆時將展出來自艾域克‧柏達(法國)、周育正(台灣)、傑里米‧埃弗雷特(美國)、何意達(中國)、菲利普‧賴(馬來西亞)、謝素梅(盧森堡)、楊嘉輝(香港)、鄭洲(中國)的繪畫、攝影和裝置等作品。

艾域克柏達(b.1972)擅長挪用、改造、轉換現成物,把日常生活中人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物件從其功能性中抽離出來,它們被孤立、被拆解、被堆積或被重組,物件本身的概念被適度消解,在展覽的語境下產生新的語言指涉和審美意義。柏達認為,被用過的物件是最好的藝術材料,因為它們避免了藝術中對材料的傳統詮釋,從而更好的呈現超越物質的精神層面。

周育正(b.1976)擅長處理美學與社會的雙面操作,強調於視覺造型背後的工作程序,關注如何在既有事物的機制中產生出另類的操作與思考模式,並在「非典型合作」中產生出相對應的另類利益,同時顯露既定事實的問題。他的創作形式廣泛於各種媒材,但多以「中介者」的角色媒合了他視為「主體」之個人、企業與機構組織,並透過「工作程序」的操作,例如轉移、轉讓、或是時間、地點的差異,產生出計劃的結果,形成來源與結果間的相互辯證。

傑里米埃弗雷特(b.1979)的作品正體現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神秘的觀察方式。埃弗雷特在「平凡」中尋找美感,時間的流逝總以不同的形式被反映在埃弗雷特的作品中,每一種努力都有價值,每一個地點都是一種漫長的旅程,包含了各種階段和印跡。埃弗雷特熟知自然侵蝕力對物料的影響,因而將其收納為創作的一種力量。埃弗雷特的作品探討了空間的本體論,每一個空間都是獨特的,每個空間中的時刻都不可重復。埃弗雷特對空間環境的干預以照片的形式收藏,或是以物件為載體吸納,埃弗雷特並不企圖佔有這些空間和場域,他試圖進行短暫性的實驗。如同空間沒有邊界,埃弗雷特的實驗將會永遠進行下去。

何意達(b.1980)對臨時的,無序的狀態,或無足輕重的存在的物體有興趣,例如:街頭堆放,裝修時場景和材料本身等等。她在這些物體上研究材質,體量和相互關係等等的雕塑語言並將它們延伸到她的藝術實踐中。她的作品通常包含從不同生產方式和來源的物品與材料:藝術家手制的部分或定制的部件,現成的普通物品和廢棄材料等。這種整合有意無意的體現出了何意達對於所見的現實事物的模仿和再現。何意達的作品並不是關於崇高性,也並不是需要放大的日常細節。她的實踐是通過在製造藝術這樣一個過程和製造出藝術品這樣一個最終的結果去挖掘關於一些藝術本身課題的思考。

菲利普(b.1969)的藝術靈感來自生活中他與周圍環境或情景的偶遇,通過與圖像、人群、公共空間里的各種相遇,他獲得了一種極其個人的藝術描述的生產方式。他對空間中的不確定性深感興趣,觀察我們與身邊的物件、圖像和空間的關係,並試圖進行重新整理和配置,他時常將他的想法,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這種關係的習慣性思考相對照,並探尋簡單的物質屬性,即物件是如何被形態化,又如何為人類所感知的。自我與物、自我與構成之間的「交匯」,正是菲利普·賴的作品詩學所在之處。滲透入其藝術實踐的,是簡單和複雜之間的張力,人們所認知的「物」如何被簡化為它的本質,以及通過抵達本質,一個嶄新的認知標準是如何被企及與展開的。它將看似篤定的事物向抽象敞開,敦促人們邁出深思熟慮的一步,從假定和克制走向開放和分散。

謝素梅(b.1973)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來自中國的小提琴家,母親是一位英國籍的鋼琴家。她自幼學習古典音樂,因為渴望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而非囿於一種形式,她選擇在巴黎高等藝術學院學習視覺藝術,並於之後在當代藝術領域找到自己的舞台,讓她把自己對音樂、文學、舞蹈、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熱愛都糅合在一起。2003年,正值而立之年的謝素梅成為了威尼斯雙年展盧森堡國家館的主角,並榮獲國家館金獅獎,自此,謝素梅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來自一個東西方結合的文化背景,讓謝素梅的作品不受風格和題材的限制,充滿好奇心;多年的音樂修養又讓謝素梅對聲音、旋律、時間、氣氛這些抽象元素擁有敏銳的感受力。

楊嘉輝(b.1979)是一位接受過專業作曲訓練的跨學科藝術家,2013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音樂作曲的博士學位。音樂的高階學術背景,使楊嘉輝得以將實驗音樂、聲音研究和現場演奏等元素引入到當代藝術創作中,組合成一種獨樹一幟的實踐。長年的正統音樂訓練和計算機作曲實踐,使楊嘉輝對聲音之符號結構及其文化政治意涵別具心得。在楊的創作中,聽覺代表了隱藏在視覺背後的一種現實。他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挖掘聲音和音樂的歷史意義,審視音樂作為權力工具時的作用。他的作品都將聲音作為一種思考工具,穿過日常及常識之面紗背後,考掘關於聲音的種種政治性議題。

鄭洲(b.1969)1990年代初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即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以繪畫記錄思維永不停息的流動,推敲自己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及反饋,剖析內心幻想和隱秘慾望,一切幽秘的思維活動,皆以繪畫為途徑為出口。就風格而言,鄭洲的繪畫基本屬於表現主義的範疇,崇尚漫不經心、隨心所欲的感覺,排除透視,顏色大膽,線條狂亂,不受困於任何時間空間的邏輯,超越主觀和客觀的邊界,在一定程度上,可比意識流文學中對靈感、直覺和潛意識的表達,連綿、多變、跳躍。鄭洲畫畫可能就像常人頭腦裡面的聯翩浮想和綿綿思緒,意識流動永不停息,鄭洲只是快速地將其轉化成畫面。

////

馬凌畫廊於2010年在香港創立,致力為亞洲與國際的新晉和著名當代藝術家在概念美學上建立極其顯要的對話,積極展示影像、裝置、繪畫和聲音等不同領域及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在2016年,畫廊於上海西岸成立第二個空間,為合作藝術家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除了為藝術家舉辦個人展覽外,畫廊亦突破界限,不遺餘力地與國際策展人合作,促進藝術交流及策劃公共藝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