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2022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8.05.22 – 29.05.22]

(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很榮幸在2022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展出艾域克·柏達、趙容翊、周育正、許鶴溪、關尚智、菲利普·黎、劉曉輝、法比安·梅洛、娜布其、鮑藹倫、邵若然、陶輝、特羅拉馬、謝素梅、楊嘉輝及鄭洲共超過三十件作品。從繪制了友善面孔、魂靈般身體或抽象結構的繪畫,樂譜式的紙上作品,里程碑式的歷史影像作品,到貌似考古發現的銅制及石質雕塑,馬凌畫廊的展位展示了富有代表性的優異創作,考察了各位藝術家激動人心的創作發展。

馬凌畫廊展位中的亮點,包括一組周育正「Moody」繪畫系列的最新作品。此組作品進一步拓展了藝術家於2020年疫情爆發時創造的獨特繪畫方法。著於紙張上的極細膩漸變顏色完全是通過藝術家自創的手工繪制方法造就的。在著色過程中,藝術家必須精准把握多種礦物顏料顆粒在平滑義大利紙張上的流動狀態,以取得連綿、富有層次感的漸變效果。在多個紙張上獨立完成著色工序後,藝術家檢視顏色與塊狀的關係,並最終將形狀色彩各異的紙張裱貼於畫布上。藝術家的另一件繪畫作品《Bibliotheque #12022)標誌了此種獨特繪畫方法的進一步昇華:以「如何打造一個美的書櫃」為起始點,作品首次使用了類似潘通色票的矩形形狀,為觀眾呈現了不無私密意味的抽象情境,展示了秩序與混亂共存的局面。

劉曉輝因其揭示人類存在困境的繪畫而聞名: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或是寂然孑立,或是陷於永恆的慌亂狀態之中。他的新近畫作《無題 — 站在黑色抽象畫前的女人和貓2021)中罕見地出現了動物的形象。藝術家以其標誌性手法描繪了有激進反自戀意味的女性形象,這形象回避了觀者的目光,緩緩被吸入如深淵一般的黑色抽象畫作;畫面中的黑貓卻直直望向觀者,強調了色彩凝練畫面的不自然尺度感及扁平感。

馬凌畫廊也呈現了鮑藹倫探索電子影像物質化過程的早期作品《借頭借》(1989。在影像中,一段舞台表演片段不斷在時間及空間層面重復,其中的人物形象被裹挾至人造空間構成的眩暈矩陣之中去,漸漸變成面目模糊的微小運動單元。封閉的電子影像媒介在此過程中變成了自身的創造者,不斷催生新的圖像結構。在繁復的圖像繁殖過程達到最高峰時,影像中的女性表演者跌落在舞台上,並最終隱匿不見。作為流動影像藝術的先驅,鮑藹倫於近期接受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於M+幕牆創作了全新作品《光之凝》。此作品是M+幕牆自202111月開幕後首個重大合作委約項目,將於2022520日(星期五)至2022619(星期日,每晚7點至9點在M+幕牆上展出。《借頭借》作品的深淵結構,以及《光之凝》以手語表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方式,均展示了藝術家在其輝煌生涯中對精神性及身體性維度的緊密關注。

展位中的影像作品還包括陶輝的《蒙古症2010,此件早期作品揭示了藝術家對中國電視審美及身份意識的持續關注。作品挪用了多個來自傳統藝術及文化的元素,呈現了一種困頓的現實:既無法復歸至魔幻的前世俗化世界,又不情願踏入黯淡的現代狀況。作品整體近似於1990年代中國電視劇風格,而其中特立獨行的角色演繹了嬗變、偽裝的故事,也講述了被限制的個體發展過程。影像作品的多個章節以蒙古哲學理念命名,如「wuhagan(省悟、「yos(理)及「itgel(信任)等。陶輝也首次在《蒙古症》中塑造了女神—遊蕩者的角色形象,開闢了日後多個重要作品的雛形。

法比安·梅洛的最新雕塑作品《摩西五書2021亦是馬凌畫廊展位的亮點之一。此系列雕塑源於梅洛在2012年創作的同名繪畫,不斷深入探索了藝術家其中一個最為青睞的奇幻形象:以優雅雜技姿態立於青年男人背上的大象。在2013年,藝術家曾於皇后像廣場呈現真實比例的紀念碑式《摩西五書》作品。時隔多年,此次展位中的銅制雕塑強調了力量、平衡、責任、美與幽默在後疫情時代的重要意義。

此外,馬凌畫廊還將於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光映現場」單元呈現兩位藝術家的新近影像作品:楊嘉輝的《煙霧奏鳴曲》,以及黃炳的《唔好意思遲左覆。楊嘉輝為回應其在2019年秋至2020年春期間於京都建仁寺兩足院分階段進行駐留的經歷創作《煙霧奏鳴曲2020年作,於2021年修改。此件影像作品是繁復編排視覺元素及聲音元素的成果,不帶有敘事,但總體帶有一種從內部/劇場式空間向外部/自然空間進發的方向性。在駐留及創作期間發生的事件以及藝術家的思考均成為了作品的視覺及聽覺形式。在2021年春,藝術家為作品新添加了最後一幕內容。黃炳以熱烈的動畫形象及冷淡的語氣在《唔好意思遲左覆》中通過誠摯卻荒誕的形式表達了其近期思考:疫情與混亂狀態矛盾地以無效果的方式影響了藝術家的生活與創作,而幽默、詩意乃至慾望仍然將持續支撐我們在困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