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近在他方

[28.11.13 – 03.02.14]

(藝術家)

周奧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隆重呈獻香港藝術家周奧(João Vasco Paiva, b.1979, Portugal) 個人展覽「近在他方」(Near and Elsewhere) 。展覽將帶領觀眾探索一個由社會群體在不知不覺中所建立的一套城市美學概念。畢業於葡萄牙Porto Arts Institute的周奧於2006年移居香港,並以優異成績在2008年完成藝術及創意媒體碩士課程。他利用多媒介進行創作,不斷地去探索城市空間如何能夠作為美學的催化劑。周奧的作品紮根於香港,但在全球各個大城市的環境中也能產生出共鳴。他有系統地記錄、分析、抽取、刪減以創作出一套經過編撰的演譯,同時也是一件藝術品。周奧熱衷於為都市風格本身的複雜性尋找出一種秩序和內在邏輯。

「近在他方」從美學角度重新檢視被大都會市民共同創造、形成和使用,隨後被忽視或棄置的物件和實體。無論是佈滿廣告標貼的空置商店外牆、被丟棄的塑膠玻璃條、以至畫滿了標記、用於支撐被切斷樹木的的柵欄,周奧都會檢視這些被棄置的物件,並考量它們在幾何學上的可塑性。他嘗試闡述這些實體如何透過與商舖業主、地產經紀和木匠的互動,在無意間製造出一種超出其自身用途價值的視覺質量。 故此,「近在他方」將展出受這些無意中累積而成的美學元素的形狀和物件所啟發而創造的一系列都市雕塑。除了都市雕塑作品外,展覽還輔以錄像,以探討我們被商業資訊轟炸而逐漸減弱的敏銳性。

雖然所展示的每件雕塑的靈感以至創作都來自堆積於香港本地或周邊地區的物件,但一點很重要的是,它們不能以馬塞爾·杜尚式 (達達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的概念去理解。事實上,嚴謹的創作過程使物件的每個結構得到鞏固,最終的成品與原本的形態也因此截然不同。以作品《Untitled (Lumberyard Array 3)》 (2013) 為例,雕塑本身為藝術家收集得來的柵欄,他把物件反覆清洗和粉刷,直到其原有的質地和顏色成為過去,只剩下表面的薄片標誌著它們昔日的形態。同樣地在畫廊的各個角落都能找到的塑膠玻璃結構物,是將被棄置的殘骸的組合改變並重新整合,從而開創出一種新的觀賞角度。作品《A Brief Moment in Time I》(2013) 是一塊塗上微妙的白色和米色色調的木板,以表達廣告標貼在店舖前重複被貼上和撕下所形成的幾何效果。此外,仿照街市中使用的發泡膠飯盒所創作的作品由樹脂製成,並配上已上色的膠帶,而他在紙漿上繪畫的靈感則來自於建築物的外牆上的水管。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重鑄雕塑,周奧將同時展示數件介紹分岔式思維 (tangential thought) 的作品。首先是一系列代表著減速路脊的地板雕塑,反映了藝術家喜歡從尋常的東西找出美學素質的傾向 — 減速路脊是一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確實不會為意的東西。周奧用一種帶有沉思的設置手法,引起觀者反思一些城市的基礎設施和運作中固有的元素如何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第二件作品說出另一種忽略,這種忽略不是出於沒興趣,而是人們過於習慣的結果。錄像 Threshold (2013) 則攝於深水埗、旺角、銅鑼灣這些擁擠的商業區,觀者會發現原本應該出現在視線水平畫面的廣告文字被刻意刪除。這段錄像與其他畫廊裡的作品並列期間呈現了一個現象:我們對視線範圍內的視覺污染物漸漸習以為常;相反,一些我們不會多看兩眼的東西本身其實具有美學價值及值得我們沉思。

總括來說,「近在他方」鼓勵觀者認真反思如何選擇所看的東西和如何跟這些東西互動。受 Marc Augé’s對「非場所」(Non-Places) 概念的討論所啟發, 周奧以藝術、有形及視覺的形式闡釋人與人之間觀點的差異,即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周奧因此提出一種可能性,即若果一件物件的形態經過重鑄並以另一種設置方式呈現,我們對其意義的看法可能會轉移:曾經是“近“的概念可以轉換成“在他處”,反之亦然。

———————————-

周奧被認為是香港首屈一指的新晉當代藝術家之一,並於香港、葡萄牙,以至英國、澳洲,匈牙利和紐約的博物館及畫廊舉辦過展覽。最近周奧參與在倫敦 Saatchi Gallery 舉辦的“Hong Kong Eye” 藝術展覽以及在香港歌德學院 (Goethe Institute) 舉辦個人展。即將舉行的展覽包括在澳門 Fundaçao Oriente 的個人展。此外Paiva亦曾獲得多個獎項,包括由葡萄牙 Calouste Gulbenkian 基金頒發的香港新興藝術家資助及國際藝術家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