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Madakaripura

[09.01.20 – 29.02.20]

(藝術家)

特羅拉馬

(地點)

前聖救主教堂, 英國倫敦Aberdeen Park

(相關文件)

從東爪哇的角落穿越至伊斯靈頓的一座19世紀的教堂,馬凌畫廊(香港/上海)很榮幸呈現印尼藝術家團體特羅拉馬(2006年成立於印尼萬隆)在倫敦的首個個人項目「Madakaripura」。本次項目為畫廊位於倫敦臨時空間項目中的最後一個。特羅拉馬將會把觀者帶至一個歷史悠久的瀑布(Madakaripura瀑布)面前。那裡據信是一位印尼文化的核心人物——曾為满者伯夷王国首領的加查·馬達(約1290年至約1364年),在達到Moksa(即宗教術語中的「解脫」)前最後的冥思之地。

巨大的投影圖像如蔥鬱的綠植和水般層疊傾瀉而下,回應著軟件收集的氣象數據(溫度、風速、氣壓)而相應產生失真、變形。這些氣象數據都是從當地天氣預報網站持續收集而來的。從世界的一個角落傳輸並共享至另一個角落,「Madakaripura」反思了我們如何隨著技術發展而改變思考的方式。更進一步地說,這件沉浸式裝置向我們是如何從自然到數據領域、將自身與世界相聯通的方式提出了質疑。

「Madakaripura」試圖透過其圖像、聲音和陳設,激勵我們反思生態、技術,以及我們與這二者關係之過去、現在和將來。二者都在持續地改變,但是二者的發展之於我們聯繫事物的途徑、體驗事物的內容及方式,又意味著什麼?在項目空間此前兩個展覽分別探討過窺視和安寧之後,這次最後的展覽則旨在質疑我們在現實與虛構之間劃分的界限以及對這兩者的感知。

特羅拉馬結合了數字時代中超現實這一概念,不斷探索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間的相互聯繫。自2006年成立於印尼萬隆至今,三名成員菲比•貝比羅斯(Febie Babyrose),赫伯特•漢斯(Herbert Hans)和路迪•哈圖瑁拉 (Ruddy Hatumena)創作出涵蓋視頻、裝置、電腦編程和公眾活動等反映數字媒體影響對當下社會環境認知的各類作品。特羅拉馬通過將語言、文本、機智、序列和交互融入其多樣的實踐中,以一種全球的認知方式對印尼的政治和文化環境作出深刻思考 [1]。

特羅拉馬被視爲印尼最具潜力的藝術家團體之一,他們的作品於世界不同的地方展出。特羅拉馬曾於加拿大溫哥華Center A(2017)、利物浦雙年展周邊項目(2016)、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2015)、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2015)、日本東京森美術館(2010)等地舉行個展。大型聯展包括馬尼拉當代藝術設計博物館(2018)、新加坡美術館(2017)、光州雙年展(2016)、法蘭克福藝術協會(2015)、阿德萊德Samstag美術館(2014)、第七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布里斯本昆士蘭藝術館及新現代美術館,2012)等。

[1] Enin Supriyanto,《如何將創傷融入影像藝術:關於特羅拉馬》,關於“MAM Project 012:特羅拉馬”的對話訪談,由森美術館於2010年8月1日出版。

///

關於馬凌畫廊和項目空間

馬凌畫廊於2010年在香港創立,致力為亞洲與國際的新晉和著名當代藝術家在概念美學上建立極其顯要的對話,積極展示影像、裝置、繪畫和聲音等不同領域及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在2016年,畫廊於上海西岸成立第二個空間,為合作藝術家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除了為藝術家舉辦個人展覽外,畫廊亦突破界限,不遺餘力地與國際策展人合作,促進藝術交流及策劃公共藝術項目。

位於伊斯靈頓的一級歷史建築物中,項目空間首先呈現的是概念藝術家王衛 (1972年生於中國) 的現場行為裝置作品《聽》。接下來的群展展出了知名藝術家楊嘉輝(1979年生於中國香港)、謝素梅(1973年生於盧森堡)和新興藝術家黃天佑(1992年生於中國)的作品。座落於在過去 30 年間為藝術家們提供創作空間的前聖救主教堂 (St Saviour’s) 工作室中,在EBBA Architects幫助下設計的項目空間作為一片互補性的區域,旨在透過主動的公共項目將策展人、學者和觀眾融於一堂,促進互相交流。

///

公共項目詳情:

1月29日 (週三) | 下午6-8時:研討會
對談嘉賓: Mark Rappolt (ArtReview主編輯) ;Melanie Pocock (IKON策展人)

2月12日 (週三) | 下午6-8時:關於藝術、生態與社群的對談
對談嘉賓:Cleo Roberts博士 (AAP、Frieze等藝術媒體撰稿人);Keshia Hannam (Camel Assembly創立者);Rafael Schacter博士 (倫敦大學學院人類學和物質文化系高級教學研究員)

2月18日 (週二) | 下午6-8時:中提琴音樂會
演奏者:國際知名獨奏家Stephen Ups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