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目之所及

[24.08.16 – 14.09.16]

(藝術家)

王之博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似乎在閃爍的熱帶景觀; 形變的蔬菜的匯總; 模糊視線中相對而坐的母親和小孩;每一個作品都呈現了王之博在馬凌畫廊的個展《目之所及》中的不斷探索。展覽標題的靈感來自於Carl Sagan 1973年關於宇宙的重要著作《The Cosmic Connection: An Extraterrestrial》。 書中提及更高級的文明存在于我們的星系和宇宙的可能性,使王之博對如何無限延展時間和空間又能使其與瑣碎的日常生活相結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王之博別具匠心的油畫作品模糊了我們對於空間和時間的認知。在刻畫主題上超越傳統主義既新奇又充滿挑戰,王之博的作品呈現了我們視覺經驗的變化,“正如水中的倒影: 對象的多質化更容易通過繪畫來表達。” [1] 繪畫再現的是一個綜合體,是一個更精準的描述,是與宇宙的互動 ─ 一個蟲洞。正如王之博自己描述的, “繪畫的點、線、勾勒、塗抹、厚砌或輕染、顏色或陰影…… 這些都輔助了現實的詩意再現。” [2]

大型全景作品《上升,降落》(2016)描繪了沾滿露水、幾乎壯觀的熱帶景觀。懸於半空的球體形似植物, 加上虛實結合的畫法使畫面如迷霧般引人入勝,緩緩升起的霧氣更加強了這其妙的幻境。《夏季廚房》(2016)展演截然不同的主題,延伸王對種種關係的聯想。乍眼看,畫中的各式蔬菜和烤雞構成一幅關於餐前準備的靜物畫,但越仔細觀察教人不明所以的物件,我們的聯想和感知便越失真。作品《襁褓》(2016)在這方面具異曲同工之妙:各種包裹著的蔬菜或懸垂、或平衡、或堆疊,呈現出種種人形的姿態。

除了環境和居家描述,王亦關注人的百態。她沒有選擇擠身於其中,反而採取觀察者和人類學家的角度,紀錄遠方部落在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日常-例如《最後的人》(2016)中的洗滌工具和《不如跳舞》(2016)中的祭祀舞蹈。儘管王之博的一些作品似乎指向人的存在; 而更細緻地觀察則會發現在這些作品中人的痕跡仍是無從尋找的。 如在《母與子》 (2015)中,王之博則沿襲了聖母與耶穌的構圖傳統。的確畫中的場景無疑是某個部落,地面上散落著許多頭骨,母親和兒子都佩戴著珠狀的木質裝飾。可更重要的是,畫面中藝術家勾勒了母親臉部的線條, 孩子的臉卻令人惶恐地被模糊化,甚至近乎被毀了容。如此強有力的表達讓我們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對面部特征和表情的依賴。

最後,這些作品呈現了王之博創作的新脈絡, 變幻在時間與空間中,挑戰我們對日常生活構成的認知。從我們居住的空間,選擇的食物,到與他人分享的習俗,王之博通過她的展覽開啟了一道通往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大門,這種生活十分別緻卻又不至於與我們的生活割裂。我們熱切地渴望觀看,發現並且了解這另一種可能,另一種可能並不存在與這個世界或宇宙的生活方式。

王之博是位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女性藝術家,  2008年獲得羅中立獎學金后開始嶄露頭角。王之博的作品已在香港和紐約等地展出,包括悉尼Penrith Regional Art Gallery,重慶美術館,北京今日美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王之博作為最有代表性的中國女性藝術家之一,其作品被收錄在藝術作家Luise Guest 2016年出版的《半邊天: 與中國女性藝術家的對話》中。

 [1] 王之博,採訪,2016年8月
 [2] 王之博,採訪,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