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聆聽安寧

[07.11.19 – 21.12.19]

(藝術家)

謝素梅, 楊嘉輝, 黃天佑

(地點)

前聖救主教堂,英國倫敦Aberdeen Park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榮幸呈獻展覽「聆聽安寧」。展覽由國際領先的現當代雕塑中心約克郡雕塑公園(YSP)策展項目負責人Helen Pheby博士策展。在位於伊斯靈頓的一級歷史建築物前聖救主教堂,畫廊計劃呈現包括一系列三個展覽的倫敦臨時空間項目,本次展覽為其中的第二個。「聆聽安寧」將展出知名藝術家楊嘉輝(1979年生於中國香港)、謝素梅(1973年生於盧森堡)和新興藝術家黃天佑(1992年生於中國)的作品。「聆聽安寧」通過視頻、攝影和一件場域特定裝置來理解「安靜」如何不代表沈默,邀請觀者思考日常之中生發的輕聲細語。

「聆聽安寧」展覽的誕生源於一次討論——關於尋找安寧之地的討論。要更具體地說,是關於如何從例如倫敦、香港或上海這樣充滿活力的城市環境中尋找。這有別於在如約克郡那般帶有某種感官上的懸念的自然充沛環境之下尋找安寧。正如Helen Pheby博士在她的展覽文字中所描述的:

「作為約克郡雕塑公園(YSP)策展項目負責人,我有幸在自己的家鄉生活和工作,但也會經常去倫敦。當火車駛向國王十字車站時,我注意到自己在沈浸到這城市生活中前做了一個深呼吸。在倫敦,只能從樓房之間看見天空,噪音也從不間斷。而回程時,水泥路漸漸消失,出現了更多的綠色自然,我才有喘口氣的機會。我周圍的空間擴展開了。我享受每一次的呼與吸。這就是二元性。展覽「聆聽安寧」旨在為人們提供一個放鬆、冷靜、沈思的空間。

安靜不等於無聲,並不意味著聲音的完全消失。安靜是關於讓我們可以聽到自己的想法、留意到昆蟲的嗡嗡聲和樹木中的風,得以全神貫注於文字、藝術品或建築物上的一種狀態。倫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之一,到處充斥著交通、機械和各種人為雜音,喋喋不休。人類學家Keith H Basso認為,按照西阿帕奇傳統,與某人聊天是一種侮辱,因為「話太多的人侮辱了他人的想像才能,阻斷了他人的思索。」

通過楊嘉輝、謝素梅和黃天佑的作品,展覽「聆聽安寧」提供不同的角度來探尋非無聲的安靜時刻這一概念。以聲音藝術和裝置作品知名的國際藝術家兼作曲家楊嘉輝將首次在倫敦展出他的新作《The World Falls Apart》(2019)。這件作品由背對背放置的兩部分視頻講座構成,通過針對語言、理解、文化差異及挪用,以及對聲音藝術本身的意義的三個研究實例,來分析回聲模仿。楊嘉輝說:「在這種語境下,它所指的是誤聽反過來作用於發聲主體,且發生主體通過模仿,又反過來幫助到發聲主體的自我意識的情況。」

與杨嘉辉類似,帶著專業古典大提琴演奏者的背景,謝素梅年僅30歲時就代表盧森堡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並獲得金獅獎這一最高獎項。她在20142015年於羅馬Villa Medici駐留期間所創作的三幅攝影作品將是首次在倫敦展出。正如Helen Pheby 博士所寫:「每個半身肖像所描繪的對象主體早已失去肉身或作為偶像的存在,剩下固定的模擬像獨自隨時間磨損消逝。我們也因此而面對時間——

包括我們自身的時間,在流逝這一事實。」然而,從「阿德里安娜」到「薇拉」,每件作品的題目,都帶著靜止背後的一絲溫暖,一種共情的聯繫。

黃天佑則是2018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約克郡雕塑公園畢業創作獎獲得者,並剛進入利茲大學攻讀研究實踐型博士。約克郡雕塑公園畢業創作獎專為處在從學生到專業從業人員這一關鍵過渡時期的人提供重要的支持。黃天佑為展覽「聆聽安寧」創作了一件場域特定的裝置,取自一件曾在約克郡雕塑公園展出過的作品《水中的鏡子》(2018)。在《水中的鏡子》中,黃天佑挪用了帶鏡的衣櫃門,將其漂浮在河水上穿過約克郡雕塑公園,從而混淆了物質與體驗、天與水、上與下的方向和外觀。專為本次項目空間創作的《第三空間》(2019)則通過在填滿於祭壇的水上漂浮一面鏡子,讓視線穿越前聖救主教堂,由此打開新的視線。黃天佑將這三個空間分別形容為:作品元素在其特定關係中所佔據的物理空間,反射所產生的視覺空間,以及觀者凝視和沈思的精神空間。

最終,這次展覽「聆聽安寧」,如同Helen Pheby博士所總結那樣, 「與嘈雜世界中的迴聲室形成了對立,這種迴聲室正在導致越來越多的極化和不明智的思想和行動。這個展覽成為一個思考和清空我們多餘想法的空間。」

展覽設計:Benjamin Allan,EBBA Architects

/// 

關於馬凌畫廊和項目空間

馬凌畫廊於2010年在香港創立,致力為亞洲與國際的新晉和著名當代藝術家在概念美學上建立極其顯要的對話,積極展示影像、裝置、繪畫和聲音等不同領域及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在2016年,畫廊於上海西岸成立第二個空間,為合作藝術家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除了為藝術家舉辦個人展覽外,畫廊亦突破界限,不遺餘力地與國際策展人合作,促進藝術交流及策劃公共藝術項目。

位於伊斯靈頓的一級歷史建築物中,項目空間首先呈現的是概念藝術家王衛 (1972年生於中國) 的現場行為裝置作品《聽》。該作品首度於2006年在北京的瑪蕊樂畫廊中展出,它旨在探討那些在沈默中交流的時刻、「看」與「聽」的行為,以及其如何引申為窺私而非連結。座落於在過去 30 年間為藝術家們提供創作空間的前聖救主教堂 (St Saviour’s) 工作室中,項目空間作為一片互補性的區域,旨在透過主動的公共項目將策展人、學者和觀眾融於一堂,促進互相交流。

黃天佑

黃天佑剛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其作品運用了多種媒介,包括機械藝術、裝置、表演、攝影和繪畫。他感興趣與探索幽默、荒誕和機遇可以如何被解釋,也常常從日常經歷、集體記憶和自然現象中獲得啟發。自畢業展開始,他就持續研究運動感,及如何通過必然和偶然的觀念讓物體移動。他的實踐中帶著對於人類狀況的成熟且獨到的考察,這更為他贏得英國約克郡雕塑公園畢業創作獎。

謝素梅

謝素梅是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藝術家,2003年代表盧森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後開始嶄露頭角,她的三重裝置作品《空氣調節》獲得當屆國家館金獅獎。謝的藝術作品已在多個國內和國際藝術機構展出,個展包括阿爾高爾美術館,瑞士(2018);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 盧森堡(2017);米羅基金會,巴塞羅那(2011);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波士頓(2009);水戶藝術館,日本(2009);西雅圖美術館 (2008)P.S.1當代藝術中心,紐約 (2006);《卡西諾》展於當代藝術論壇,盧森堡 (2006);芝加哥大學文藝復興社會美術館 (2005);現代美術館,瑞典(2004)。群展包括波昂藝術博物館,德國(2009) 薩黑塔國立美術館,波蘭(2009);新加坡雙年展 (2008);蘇黎世美術館 (2006);艾波當代藝術中心,阿姆斯特丹(2005);聖保羅雙年展,巴西(2004) 另外,謝也榮獲了諸多獎項,包括摩納哥皮爾王子基金會頒授的當代藝術獎 (2009) 以及盧森堡愛德華史泰欽獎 (2005)

楊嘉輝

楊嘉輝是一位接受過專業作曲訓練的跨學科藝術家,2013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音樂作曲的博士學位。楊嘉輝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包括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愛丁堡大學塔爾波特瑞斯美術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溫哥華亞洲當代藝術國際中心、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CFCCA)、香港M+展亭和廣島市現代美術館等。此外,楊嘉輝曾代表香港館參加2017年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年,他入圍首屆由香港M+展亭成立的希克獎。群展包括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悉尼雙年展、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首爾MMCA國立現代美術館和卡塞爾文獻展之卡塞爾電台廣播等等。

Helen Pheby 

Helen Pheby是一位國際策展人,是約克郡雕塑公園(YSP)策展項目負責人。Helen Pheby博士曾擔任巴恩斯利Civic畫廊和劇院的副主席,是倫敦UP Projects組織的主席,也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ArtRole和南非的NIROX的策展顧問。她還是約克聖約翰大學的文化研究員,並在20162017年間擔任Arts Council Collection購藏委員會的顧問 Helen定期應邀參加國際演講和巡迴項目,比如20171月到訪奧斯汀當代藝術博物館,以及2013年曾受到Creative India邀請訪客。Helen2018年以來與Selfridges合作,策劃設計了公爵街倫敦旗艦店的入口。

///

公共項目詳情:

1117日(週日), 下午5 – 7時 | Souljourn Yoga基金會和 Kate Stewart的活動與聲音冥想

1120日(週三), 下午6 – 8時 | 專題研討會

1127日(週三), 下午6 – 8時 | Benjamin McDonnell 音樂會

1219日(週四), 下午6 – 8時 | 晚間展覽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