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18.01.19 – 20.01.19]

(地點)

台北南港展覽館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很榮幸參加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位滙聚了多位藝術家,包括趙容翊(生於1934, 韓國)、周育正(生於1976, 台灣)、特羅拉馬(成立於2006, 印度尼西亞)、謝素梅(生於1973, 盧森堡)、袁遠(生於1973, 中國)和鄭洲(生於1969, 中國)。其作品體驗畫廊致力推廣美學與概念並重的藝術家的創辦理念。

趙容翊於60年代中崛起,在70年代從一眾單色畫藝術家中脫穎而出。這場藝術運動透過對創作過程的著墨彰顯重複性、冥想和安寧的原則。趙的作品尤其強調作畫的「動作性」和其與精神的聯繫,形成了一種昇華生活的感情淨化,哲學技巧與單色畫藝術的冥想因此密不可分。趙的作品獲多個永久館藏羅致,包括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首爾及果川國立現代及當代藝術博物館、首爾藝術博物館、三星美術館及光州美術館。

周育正透過重塑、轉移或轉化創作元素刷新身份和物件之間的關係,貫穿其多媒介藝術創作的脈絡是他對大眾媒體、體制和生產系統的批判。周育正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研究計劃,在國際藝術界以其創作策源和成果之間的相互辯證作用見稱。其個展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和高雄市立美術館。群展包括利物浦雙年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聚空間和紐約新美術館。

結合數字時代中超現實這一概念,特羅拉馬不斷探索現實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相互聯繫。自 2006 年印尼萬隆成立至今,三名成員菲比·貝比羅斯(Febie Babyrose)、赫伯特·漢斯(Herbert Hans)和路迪·哈圖瑁拉(Ruddy Hatumena)創作出涵蓋視頻、裝置、電腦編程和公眾活動等反映數字媒體影響對當下社會環境認知的各類作品。特羅拉馬曾於利物浦雙年展周邊項目、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日本森美術館等地舉行個展。大型聯展包括馬尼拉當代藝術設計博物館、光州雙年展、法蘭克福藝術協會、阿德萊德Samstag美術館、第七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布里斯本昆士蘭藝術館及新現代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等。

作為一個中英混血的專業古典大提琴演奏家,謝素梅將音樂語言用作主要元素來編織另人沉思又栩栩如生的視聽故事。通過勘察地域、文化和傳統的連結,謝的作品引發感官的交叉刺激作用,使時間的流動凝結於平緩的沉思狀態。謝素梅於2003年代表盧森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獲頒金獅獎後開始嶄露頭角。其個展包括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瑞士阿爾高爾美術館、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

袁遠擅於透過在畫布上描繪室內和室外空間,探討建築上人性的痕跡和時間的流逝 。袁遠作品有高度嚴謹、系統的構圖,其獨特在於他關注建築物地理和表面的細節肌理。袁遠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均獲好評,曾於巴黎、香港、新加坡、上海、橫濱和台灣等地展出, 也獲多個私人收藏羅致,包括悉尼白兔畫廊和維也納Pomeranz Collection。

鄭洲以畫畫反映思維永不停息的流動,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及反饋,皆以繪畫為途徑為出口,通過隱晦又果敢的筆觸描繪探究浩瀚宇宙中林林總總的緊迫性。 鄭喜歡用“懸象著明”這齣自《易經》的四個字來描述他的繪畫創作:天象懸在星空中,無比光明,創作就是把各種“象”(現象)羅列在畫布上,將宇宙中的芸芸眾生擺在人們的眼前。人像、人群、動物和物體等平凡的事物一直是鄭州筆下反覆出現的意象,然而鄭並非原樣描繪這些意象。鄭曾於上海、巴黎、北京和香港展出。

///

馬凌畫廊於2010年在香港創立,致力為亞洲與國際的新晉和著名當代藝術家在概念美學上建立極其顯要的對話,積極展示影像、裝置、繪畫和聲音等不同領域及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在2016年,畫廊於上海西岸成立第二個空間,為合作藝術家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除了為藝術家舉辦個人展覽外,畫廊亦突破界限,不遺餘力地與國際策展人合作,促進藝術交流及策劃公共藝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