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巴塞爾藝術展網上展廳「OVR: 2020」

[23.09.20 – 26.09.20]

(藝術家)

周育正, 楊嘉輝, 于吉, 袁遠

(地點)

網上展廳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很榮幸在巴塞爾藝術展網上展廳「OVR:2020」展出來自周育正(台灣)、楊嘉輝(香港)、袁遠(中國)、于吉(中國)四位藝術家2020年的最新創作。

周育正(1976年生)透過重塑、轉移或轉化創作元素刷新身份和物件之間的關係,貫穿其多媒介藝術創作的脈絡是他對大眾媒體、體制和生產系統的批判。周育正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研究計劃,在國際藝術界以其創作策源和成果之間的相互辯證作用見稱。他通過創作產生了一次次精心策劃的對話,塑造出極簡而斟酌到位的知性和美學藝技,把玩藝術、物件和空間本身的特質。他曾於包括柏林貝塔寧藝術村(2015)、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5)、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4)等地舉辦個展,亦曾參加包括Performa (2019)、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2019)、利物浦雙年展 (2018)、紐約新美術館 (2015)、台中亞洲藝術雙年展 (2015)在内的多个重要國際群展。周育正的作品已被納入多個館藏之中,包括英國曼徹斯特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

楊嘉輝(1979年生)擅長通過譜奏融合圖像和聲音的多文化交響樂。楊嘉輝受過專業的跨文化作曲訓練,通過將形式主義的界限推向創意跨媒體,用旋律觸動關於身份、戰爭和文學的話題。從電子遊戲聲、大張旗鼓的前進隆隆聲、粵語童謠到名著,楊嘉輝通過意料之外的聲音來強調嬉戲和知識妙語的感受,也建立了特別的場景來挑戰人們日常和物體、故事及空間的聯繫。2017年,他代表香港參加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在香港館舉辦個展。此外,他也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包括東京森美術館(2020)、京都建仁寺兩足院(2020)、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2019)、愛丁堡大學塔爾波特·瑞斯美術館(2019)、阿姆斯特丹De Appel藝術中心(2019)、香港M+展亭(2018)、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2017)及杜塞爾多夫美術館(2016)等等。他亦曾參加世界各大著名機構舉辦的群展,包括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2018)、柏林格羅皮烏斯博物館(2019)、紐約Performa 19雙年展(2019)、悉尼雙年展(2018)、上海雙年展(2018)、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2018)、首爾MMCA國立現代美術館(2017)和卡塞爾文獻展之卡塞爾電台廣播(2017)等等。2020年,他榮獲首屆希克獎。他的作品現藏於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香港M+博物館、東京森美術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卡蒂斯特基金會等多個重要收藏機構中。

袁遠(1973年生)的創作專註於描繪建築主題,結合細膩的技巧,呈現一種獨特的氛圍,在國際藝圏屢獲佳譽。他曾就讀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1996年獲藝術學士學位,2008年獲藝術碩士學位。袁遠的繪畫主題多為建築物室內,有些是曾經輝煌、點綴着新古典風格的拱門及露台的大廳,有些是較為平實的老房子的入口及走廊。取景來自現實中的風景,揉合不同的想像元素,創造為他個人的設計風格。袁遠筆下的景觀總帶有一種被遺棄、瀕臨拆遷之感,透露點滴昔日的光輝。曾在意大利貝爾加莫特爾茲宮(2018)、法國巴黎Galerie Malingue(2015)等多地舉辦個展。群展包括柏林格羅皮烏斯美術館(2019)、第12屆上海雙年展(2018)、悉尼白兔畫廊(2014)等。

于吉(1985年生)以多樣且具實驗性的實踐聞名,使用包括裝置、表演和視頻等媒介,其中雕塑是她工作的核心。于吉的近期作品大都基於對特定地域的研究,以及對特定地點進行地理和歷史敘述的能力。她專注於以時間、空間和移動來創造的想法,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將非物質和無形的事物注入物質存在。于吉經常進行田野調查,作為其一部分,她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點介入臨時性干預,對身體在日常環境中的位置進行反思與質問,將其引入觀者的整個空間意識中。于吉在2011年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她於2008年在上海共同發起了上午藝術空間,為不同藝術領域的實踐者提供排演的場所。于吉在世界各地廣泛參加展覽,包括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瑞典滕斯塔當代藝術中心(2018)、上海外灘美術館(2017)、第11屆上海雙年展(2016)、巴黎東京宮(2014)等。在2017年,于吉入圍當年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于吉將於2021年在倫敦奇森黑爾畫廊舉辦大型個展並進行委託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