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馬凌畫廊參與杜塞爾多夫藝術博覽會2017

[17.11.17 – 19.11.17]

(地點)

Areal Böhler, Hansaallee 321, 杜塞爾多夫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很高興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博覽會展出三位居於中國和香港,以生活為創作中心的女性藝術家作品。從人類學的探索到各種生活日常,王之博(生於1981年,中國)、何意達(生於1980年,中國)和高倩彤(生於1987年,香港),將於博覽會建立一個東西方共融的對話。通過各種不同的媒介,包括繪畫,雕刻及裝置,畫廊展位將變成一個視覺空間遊戲,激發各種藝術文化之間的互動。

展位牆上的是王之博的畫作,每一件作品都呈現了藝術家從地理、歷史、人口和建築角度所追尋關於現實的怪誕範疇。 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王之博創作別具匠心的油畫作品,模糊我們對於空間和時間的認知。在主題上超越傳統主義,既新奇又充滿挑戰。她的作品呈現了我們視覺經驗的變化,正如水中倒影: 通過繪畫來表達對象的多質化。

從個人轉向公共生活模式,何意達採用日常素材表達對生活的論述,挑戰觀者對「美」的認知和目光。受到「貧窮藝術」(Arte Povera)的影響,何意達的雕塑裝置顯得毫不費力而且隨意,但同時充滿可能性。觀者的第一印像被進一步的觀察所取代,連續的意識浪潮帶來與最初不盡相同的解讀。展示在畫廊展位的將會是一個雕塑裝置,展示何意達對空間的探索,同時帶出對秩序,社會和審美的質詢。何著重探討人類的感知與解放,建築於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靈光」的概念上,何意達定義了一些被高度重視但是遙不可及的東西。

探索承諾與現實的缺口,高倩彤與都市中帶有親密感的生活情境展開視覺對話,挖掘每個人獨自創造出來的情境趣味。關注「物件」所帶來的影響,高倩彤透過各式不同媒材,探究私密物品在人們身上所投射的心理作用,以及個人賦予物品的特殊功能。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高倩彤,近距離觀察城市居民,好奇卻又認同他們因所珍藏物品而形塑的價值觀,緩慢觀察這些物件是如何反映人們的生活,又或者最起碼反映了他們所期望的生活方式。於場內展出的裝置作品涉及集體回憶的圖像,探討現實和技巧之間的差異。

是次展位旨在揭示不同的日常生活方式,從居家環境到人們穿越街頭的場景以至對未來的期盼,透過這次來自亞洲的跨地域對話,探索國際互通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