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Back to 藝博會

2019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27.03.19 – 31.03.19]

(地點)

香港灣仔港灣道1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藝廊薈萃:展位3C07

馬凌畫廊很榮幸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在「藝廊薈萃」帶來艾域克·柏達(生於1972, 法國)、周育正(生於1976, 台灣)、何意達(生於1980, 中國)、關尚智(生於1980, 香港)、菲利普·賴(生於1969, 馬來西亞)、謝素梅(生於1973, 盧森堡)、王衛(生於1972, 中國)、黃炳(生於1984, 香港)、楊嘉輝(生於1979, 香港)、袁遠(生於1973, 中國)和鄭洲(生於1969, 中國)的作品,呈現畫廊致力推廣美學與概念並重的藝術家的創辦理念。

艾域克‧柏達選用並抽離尋常事物,重構其形狀、色彩和形式,編織一個個靈動的作品。此次展出的作品《毫米繪算紙(大白金)》(2018)是精確到毫米在建築紙上進行的精準擦畫。另一件作品《工具箱》是多個單一物件的集合,通過靜態的陳列擺設,類似一種跨越人類活動和美學可能之中的實用性靜物的形式。柏達的展覽包括:巴黎小皇宮和邁阿密巴斯美術館等。其作品也被多個著名博物館收藏,包括波士頓MFA和日內瓦MAMCO。在2011年,其榮獲默里斯當代藝術獎。

周育正透過重塑、轉移或轉化創作元素刷新身份和物件之間的關係,貫穿其多媒介藝術創作的脈絡是他對大眾媒體、體制和生產系統的批判。周育正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與塞納河研究計劃,在國際藝術界以其創作策源和成果之間的相互辯證作用見稱。展位將展示兩組作品,一組受其在馬尼拉搭乘公共交通時所見的絢麗多彩的街頭文化啟發,另一組探索衛生和現代性的相互關係。周育正的近期個展包括台北市立美術館和高雄市立美術館,群展包括利物浦雙年展、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藝聚空間」和紐約新美術館等。

何意達的藝術實踐以充滿雕塑語言的裝置為主,以試圖挑戰常規美學及物品和其所處環境之間的關係,或是更廣泛來說是在試圖探索藝術的根源。何意達現生活在上海,其獲得現成物的方式是一種基於物質材料中的集成。她鑒別物質的曲率、質地、重量,由此創造出自己的雕塑語言,即對原始物品的實際用途的認知再以此為出發點來構建一個顯而易見的靈動物品劇院。此次展示的作品是一個結合木材、泡沫塑料和陶瓷的新雕塑作品《無題》(2018)。何的個展包括上海A + Contemporary和北京C-Space。其群展包括香港馬凌畫廊、武漢剩餘空間、上海當代藝術館等。何於2018年在曼徹斯特中國當代藝術中心完成了利物浦雙年展駐留項目。

關尚智執著從多種創作媒介中追求探索一種深植於對政治狀態的批判、價值分配和存在形式的概念實踐。運用簡單的創作道具來表達其尖銳鮮明的思索,關試圖揭秘香港與金錢的關係、它的政治形態以及香港居民的生計。此次展出的作品《袋裝海之書》(2008)是一對城市內正在消亡的開放空間和政治自由的嘆息和憐憫。駐足觀察的人們便能清晰感受到在關的作品中湧動著一種介於冥想和干預之間的張力,這是貫穿關的創作命題中綿綿不斷地平凡感。關曾在多地舉辦展覽,包括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上海外灘美術館等。在2013年,其獲得首屆「HUGO BOSS亞洲藝術大獎」。

菲利普·賴的創作從媒材自身的屬性入手,思索物質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建立關聯。 通過細緻精巧的構思,賴將物品置於顯眼的地方以製造出一種氛圍來引導觀眾思考物質的本質。雕塑裝置《無題》(2019)由一只碗構成,其是以一只在街角發現的碗為模型而製成的塑料變型體,被楔進一似黑色泡沫的波浪結構中。通過對物件獨特的安排和放置,賴將看似篤定的事物向功能性、平衡和建築美學敞開。賴於2018年獲提名赫普沃斯雕塑獎,其國際展覽包括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格拉斯哥傳播畫廊、倫敦繪畫室藝術空間、倫敦海沃德美術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倫敦當代藝術中心。賴的作品獲多個永久收藏,包括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英國藝術委員會、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美國高斯-邁克爾基金會、意大利諾馬斯基金會和墨西哥Jumex藝術博物館。

作為一個中英混血的專業古典大提琴演奏家,謝素梅將音樂語言用作主要元素來編織另人沉思又栩栩如生的視聽故事。通過勘察地域、文化和傳統的連結,謝的作品引發感官的交叉刺激作用,使時間的流動凝結於平緩的沉思狀態,例如此次將被展出的作品《黃金樹(回憶)》(2018)中所描繪的暮景桑榆。謝素梅於2003年代表盧森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獲頒金獅獎後開始嶄露頭角。其個展包括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瑞士阿爾高爾美術館、盧森堡現代藝術博物館和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等。

王衛的作品不像藝術作品,反而更像是一種承載生活語境下的巧計的容器。其選用現存的空間和視覺元素,再根據展出空間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此次展出的兩件作品分別是《正方形的自然史4(No. 4)》(2018)和《正方形的自然史4(No. 5)》(2018)。這是兩組馬賽克瓷磚作品,其表面的圖案均來自廣東東莞地區的馬賽克外牆。通過這些特有的圖案,王旨在基於其對更迭的不斷思索,將這些可得的材料從日常語境中抽離至一種孤立存疑的狀態。王的展覽包括利物浦泰特美術館和卡斯雕塑基金會。在2017年,其作品《樹影》被選為在上海西岸藝術與設計舉辦的特殊項目「ArtReview Asia Xian Chang」中最佳作品。

閃爍的波普畫面、視聽雙重感官的敘事、延伸至藝術家奇幻動畫世界的三維裝置,這些都是黃炳的創作元素。利用詼諧又震撼的視覺語言,黃表達了其從童年到成年的社會觀察。將展出的作品《白化症曱甴成為健美史上膚色最淺的健美錦標賽總冠軍》(2018)是一個延續其備受推崇的動畫系列《黃炳寓言》(2018)而創的三維雕塑,該動畫系列呈現出一系列發生在引起不適的遭遇中有關外表、愛、數碼互動、自戀和恐懼的種種問題。黃炳的近期展覽包括巴塞爾美術館、杜塞爾多夫CAPRI、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和新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年,其獲得了首屆卡姆丹藝術中心新興藝術家獎。次年,其動畫作品《黃炳寓言(一)》(2018)在第48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中獲得金虎獎。

香港藝術家、作曲家楊嘉輝擅長譜奏融合圖像和聲音的多文化交響樂。持普林斯頓大學音樂博士(作曲)學位(2013)的楊受過專業的跨文化作曲訓練,通過將形式主義的界限推向創意跨媒體,用旋律觸動關於身份、戰爭和文學的話題。展位中央將展示其動力雕塑裝置《工作時的音樂》(2018)。楊於2017年代表香港參加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其在世界各地多次舉辦展覽,其群展包括悉尼4A亞洲當代藝術中心、西雅圖當代藝術中心、曼徹斯特亞洲三年展等。楊的創作囊括多個獎項,包括2015年寶馬藝術之旅大獎。

袁遠擅於透過在畫布上描繪室內和室外空間,探討建築上人性的痕跡和時間的流逝 。袁遠作品有高度嚴謹、系統的構圖,其對建築的幾何細節的描繪使作品充滿神秘色彩。這一創作特點在將被展出的兩件作品《布紋練習》(2018)和《你過去的生活》(2016-18)中得到充分體現,袁遠對每一處建築細節,從細小的磚瓦到平滑的片材都給予了極為精細的描繪。袁遠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均獲好評,曾於貝爾加莫、巴黎、香港、新加坡、上海、橫濱和台灣等地展出, 也獲多個私人收藏,包括悉尼白兔畫廊和維也納Pomeranz Collection。

鄭洲是一位憑藉直覺創作的畫家,擅長於畫布之上描繪其所見所聞,並以一種變形的方式呈現。參考《易經》,鄭洲轉向對天文進行探討,觀察構成宇宙的萬物,其中的兩面性被其廣泛運用於創作主題、色調和手法上。此次將展出的作品《白素貞與小⻘系列: 姑蘇城外》(2018)是描繪來自神話小說《白娘子傳奇》(《白蛇傳》)中的一個片段,貫以鄭隨性灑脫的繪畫技巧,喚起人們細微深處的記憶。擁有豐富的創作,鄭洲最初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即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的版畫系,畢業後專注繪畫和教學。其最近曾於馬凌畫廊上海和香港空間舉辦個展。

///

馬凌畫廊於2010年在香港創立,致力為亞洲與國際的新晉和著名當代藝術家在概念美學上建立極其顯要的對話,積極展示影像、裝置、繪畫和聲音等不同領域及創作媒體的藝術作品。在2016年,畫廊於上海西岸成立第二個空間,為合作藝術家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除了為藝術家舉辦個人展覽外,畫廊亦突破界限,不遺餘力地與國際策展人合作,促進藝術交流及策劃公共藝術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