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玻璃,合成木,是為廉價材料;懸掛,累疊,搭建,是為勞動方式。兩者結合構成何意達(b.1980)的藝術實踐。把偶然拾得的現成物與工作室刻意製作的物件相結合,柔軟的、堅硬的、易碎的、彎曲的、能拉伸的、光滑的、粗糙的,不同屬性的材料被糅合在一起,或懸掛、或倚牆、或垂墜,在空間中以獨特的建築感相並置。
何意達在2016年創作了《無題》系列作品,通過對諸如地毯、玻璃、鐵網、泡沫等一系列現成材料的排列組合,再經過工作室裡的局部加工,作品呈現暫時的穩定狀態,進而形成一種建築性結構。當我們在使用一個“建築”的時候,我們會具體感受到建築內部的結構,空間的分割,以及穿插在建築棱角之間的光線。但在何意達的作品中立面剝除,結構缺失,以框架及簡單的力學原理構建“型”的本身。展示結構的一個側面,甚至把結構徹底暴露,光線毫無障礙地進入結構內部,何意達在她的裝置作品中試圖嘗試一種消除建築符號的建築性結構。
在2015年的作品《提醒-矮(撐你)》和《提醒-長(撐你)》中,這種思路更進一步,“撐”這個抽象的力學概念簡化了“造型”的過程,材料的支撐成為了作品的概念中心。 “撐”是建築背後的基礎物理學原理,失去“撐”,也就是建築的終結。何意達也意指這種終結,她使用脆弱、柔軟的塑料薄膜作為“撐”起玻璃支架的材料,但事實上,彎曲的塑料薄膜是被玻璃支架壓在下面,通過何意達的轉換,塑料薄膜成為具有某種支撐力的建築材料,使得終結成為可能,也是建築符號的終結。引用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築》中的一句話,“建築是造型的事”,在這裡何意達通過建築造型的終結,強調建築符號的消亡。
何意達關注物體內部的物理特性和物體之間的造型關聯,材料有時呈現出疊加或者彎曲的效果,有時甚至就是物體本身的樣子。彌散在物件縫隙之間的是人工勞動。人工勞動作為一種材料之間的黏合劑,通過彎曲、捆綁、倚靠、懸掛這樣動作透露出微弱的人類痕跡,“原始”的生產方式與“文明”的生產方式在此混淆,類似阿甘本所說的“混濁化”。何意達將現代的廉價材料,或是某處尋覓而來的當代工業物品,通過基礎的勞動方式,過程也不涉及更多現代加工工序,僅僅通過最基礎的勞動,將現代的、文明的材料混濁為原始的、基礎的,本來應當通向高大宏偉之途,卻轉向共有和平凡,通過混濁化將神聖性消解,一種反叛由此誕生。
建築符號的消亡,文明崇高的混濁,何意達在兩條線路展開工作,其交匯點在於對市民社會的思考,和對藝術最根本意義的探索。
何意達於1980年生於上海,2007年在英國倫敦切爾西藝術學院獲得學士學位。目前在上海工作生活。她的個展包括:正確的錯位(A + Contemporary,上海,2016);提.防(C-Space,北京,2013)。參加的群展有: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8);Condo上海:無靈之靈(馬凌畫廊,上海,2018);轉瞬之間(馬凌畫廊,香港,2017);難看:曖昧的倫理,去階級眼光(剩餘空間,武漢,2016);每日形式(BANK,上海,2016); 煉金術( Between Art Lab,上海,2015),窺視秀(長征空間,北京,2015),+關注(上海當代藝術館,上海,2011)。
何意達 生於 中國上海, 1980

「居住在那些無法取得之物的固體影子中」,馬凌畫廊,上海,2019年

「居住在那些無法取得之物的固體影子中」,馬凌畫廊,上海,2019年

「居住在那些無法取得之物的固體影子中」,馬凌畫廊,上海,2019年

「居住在那些無法取得之物的固體影子中」,馬凌畫廊,上海,2019年

馬凌畫廊於2019年倫敦Frieze藝博會,圖片由馬凌畫廊提供

馬凌畫廊於2019年倫敦Frieze藝博會,圖片由馬凌畫廊提供

馬凌畫廊於2019年倫敦Frieze藝博會,圖片由馬凌畫廊提供

2019
歐松板,卡車篷布,扎帶,扣眼,紙黏土,超輕粘土,電工膠帶
130 x 120 x 100 cm

2019
木材,陶瓷,地毯,貼面,紙,金屬角碼,塑料
36 x 180 x 110 cm

2019
木材,鋁合金,陶瓷,塑料,不鏽鋼管
40 x 210 x 135 cm

2019
百葉窗,百潔布,螺絲,鍍鉻噴漆140 x 150 x 3 cm

2019
紙張,油墨, 亞克力
紙張尺寸: 40 x 128 cm; 裝裱尺寸: 44 x 134 x 4 cm

2019
紙張,油墨, 亞克力
紙張尺寸: 32 x 92 cm; 裝裱尺寸: 36 x 98 x 4 cm

2019
紙張,油墨, 亞克力
紙張尺寸: 34 x 225 cm; 裝裱尺寸: 38 x 231 x 4 cm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青策計劃2018,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攝影:何兆南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青策計劃2018,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攝影:何兆南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青策計劃2018,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攝影:何兆南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青策計劃2018,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攝影:何兆南

「林中的樹倒下而沒有人在」,青策計劃2018,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18。攝影:何兆南

2018
鍍鋅管,硅膠,紙黏土
158 x 100 x 16 cm

2018
局部
鍍鋅管,硅膠,紙黏土
158 x 100 x 16 cm

2018
局部
鍍鋅管,硅膠,紙黏土
158 x 100 x 16 cm

2018
鍍鋅板,鋁,鍍鉻漆,樹脂,磁鐵,紙黏土
176 x 100 x 12 cm

2018
局部
鍍鋅板,鋁,鍍鉻漆,樹脂,磁鐵,紙黏土
176 x 100 x 12 cm

回收的鍍鋅管,不鏽鋼,硅膠,紙黏土,織帶
160 x 93 x 16.5 cm

2018
局部
回收的鍍鋅管,不鏽鋼,硅膠,紙黏土,織帶
160 x 93 x 16.5 cm

2018
地毯,噴漆玻璃,木,石膏,不鏽鋼,砂紙
246 x 88 x 60 cm

2018-地毯,噴漆玻璃,木,石膏,不鏽鋼,砂紙
246 x 88 x 60 cm

2018
鍍鋅鐵板,鐵,漆,石膏,紙黏土
164 x 70.5 x 51 cm

2018
鍍鋅鐵板,鐵,漆,石膏,紙黏土
164 x 70.5 x 51 cm

玻璃,亞克力,漆,不鏽鋼,鍋鏈,硅膠,玻璃纖維
200 x 254 x 500 cm

玻璃,亞克力,漆,不鏽鋼,鍋鏈,硅膠,玻璃纖維
200 x 254 x 500 cm

2016
金屬,石膏,鐵網,混凝土塊,尼龍網
尺寸可變

2016
不銹鋼,鋼,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石膏,油漆
122.5 × 45.5 x 15 cm

2015
密度板,三合板,PVC貼面,石膏,漆,宜家桌腿,陶瓷,麂皮
160 x 72 x 43 cm

2015
局部
密度板,三合板,PVC貼面,石膏,漆,宜家桌腿,陶瓷,麂皮
160 x 72 x 43 cm

2015
玻璃,透明塑料袋
26 × 10 × 128 cm

2015
玻璃,透明塑料袋
26 × 10 × 128 cm

2015
窗戶,灰塵,玻璃,漆,石頭,塑料瓶,汽車窗遮陽貼膜
100 × 100 × 16 cm

2015
窗戶,灰塵,玻璃,漆,石頭,塑料瓶,汽車窗遮陽貼膜
100 × 100 × 16 cm

2015
PVC,漆,不銹鋼鍊子,鋁箔,膠帶,熱縮膜
50 × 10 × 165 cm

2015
PVC,漆,不銹鋼鍊子,鋁箔,膠帶,熱縮膜
50 × 10 × 165 cm

2015
PVC,油漆,絕緣膠帶,貼面紙
40 × 3 × 85 cm

2015
PVC,油漆,絕緣膠帶,貼面紙
40 × 3 × 85 cm

2015
密度板貼面紙,噴漆,塑料布,大理石,雨花石
150 × 80 × 25 cm

2015
密度板貼面紙,噴漆,塑料布,大理石,雨花石
150 × 80 × 25 cm

2014
PVC塑料,石膏
尺寸可變
致謝大館當代美術館。攝影:Kitmin Lee

2014
PVC塑料,石膏
尺寸可變

2014
PVC塑料,石膏
尺寸可變

2014
鋼板,錫紙
尺寸可變

2014
鋼板,錫紙
尺寸可變

2014
鬆緊帶,空心鋼管,陶土,金屬自束帶包麂皮布
尺寸可變

2014
鬆緊帶,空心鋼管,陶土,金屬自束帶包麂皮布
尺寸可變

2013
木,不銹鋼,尼龍,海綿
尺寸可變

2013
木,不銹鋼,尼龍,海綿
尺寸可變

2013
木,鐵,鬆緊帶,丙烯,塑料布,不銹鋼,PU皮,漆
尺寸可變

2013
木,鐵,鬆緊帶,丙烯,塑料布,不銹鋼,PU皮,漆
尺寸可變

2013
木,橡膠管
尺寸可變

2012
木,鬆緊帶,不銹鋼,PU皮
130 × 168 × 8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