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放映 II

[26.07.18 – 06.09.18]

(藝術家)

高倩彤, 陶輝, 黃炳, 蘇育賢, 王韜程, 余政達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香港)將於7月26日舉辦2018年度的夏季放映特別項目,本次展映會放映蘇育賢的《先知》,高倩彤的《昨日的世界》,陶輝的《Double talk》,王韜程的《Forest, A Man, A Baby & Aristocratic Life, A Tale of a Tub》,黃炳的《黃炳寓言(一)》,以及余政達的《Tell me what you want》。本次影展是繼去年夏季放映之後的第二次影片放映專題活動,藝術家來自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作品形式涉及紀錄片、動畫、劇場、觀念錄像、錄像裝置等,馬凌畫廊希望延續這樣的方式,將一些優秀藝術家近年來在影像語言、敘事結構以及議題上的最新探索呈現給觀眾。

台灣藝術家蘇育賢(b.1982)的創作多從身邊的人事物下手,藉由丈量自我與他者、生活與媒體的誤差值,將這之間的距離視為主體化的所在,思索一種不用窮追猛打但可立地成佛的主體性,這種不可思議的自信心,是他想追求的熱情跟幽默。 《先知》(2016)是對一部創作於1965年的劇作的重新演繹。 《先知》原是台灣前衛藝術家黃華成編寫的劇作,為1965年《劇場》雜誌於耕莘文教院首次演出的劇目之一,這也是台灣戰後實驗劇的開端。劇作者原希望打破傳統劇場模式,按劇本所描述的場景進行,但未被當時的導演採納,因此蘇育賢邀請當時的兩位演員回到現場,於2016年重演當年“缺席”的劇作,並拍攝成影片《先知》。一對夫妻前往觀賞舞台劇,舞台上僅有光影與布幕運動及滑輪聲響,男女主角則在觀眾席上對話,對話中表達了現代主義知識分子在精神上的分裂狀態。時隔五十年,除了重新理解黃華成在故事之外安排的敘事,也是試著再次詮釋它的缺席。

台灣藝術家余政達(b.1983)的作品常以帶著遊戲性質的方式介入與拍攝對象及觀眾間的語言溝通,並藉由刻意架設的現實情景為拍攝背景,創造出所謂“生活劇場”的概念。 《Tell me what you want》(2017)是關於一段旅人和異地文化之間的視線、慾望、友誼及需求的交換。這個交換關係起始於David於馬尼拉馬拉提(Malate)的街上,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與當地街道上活動的“Marketing”們從陌生的交遇發展出交友關係,從拍攝影片的需求所產生的各種交涉和交易,這當中所發展的數種交換關係及過程,交錯著馬拉提的地方現實、人情網絡、跨文化的不同種慾望和想像的凝視與錯視。 “Tell me what you want”這個街道招呼句,指向馬拉提街道上的交易結構,藝術家也在影片製作的過程中融合當地街頭的交涉形式,他不斷實驗著這個交換關係下的人情及經濟架構,同時也嘗試從中勾引出在不同文化面對友誼交流與交易行為的定義,以及彼此國族間存在的既定印象,和在觀光娛樂及跨國交易背後所隱藏的階級意識。

出生於重慶的藝術家陶輝(b.1987)習慣用影像與裝置藝術這種創作語言表達群體經驗,關注點往往是社會身份、性別地位、種族問題、文化危機等課題。他擅長以隱喻的方式映照當今社會的文化心理和美學需求。他創造的場景多為荒誕而誇張的,人物的存在如塔羅牌般具有隱喻特質,具有煽動性的情感色彩,時常表露出一種“錯位感”,促使觀眾直面自身的文化歷史、生存現狀和社會身份。在作品《Double Talk》(2018)中,陶輝表現出對韓國流行文化的興趣,用雙屏影像裝置講述一位韓國偶像歌手從死亡中崛起,通過與追逐他的記者之間的問答,來探討流行文化和大眾媒體如何對個人產生影響。

香港藝術家黃炳(b.1984)把長期以來對社會的觀察融入作品之中,所使用的視覺語言既駭人聽聞又令人忍俊不禁,他的創作將蒙昧粗俗與爛漫色彩結合,圍繞性壓抑、個人情緒和政治約束展開敘事。閃爍的畫面,波普般的影像和獨特的音效是構成他藝術實踐的基本元素。通過這樣一種原始和粗糙,他的作品提供了一種非典型的舒適感:即使是最深最私密的情緒或行為也會在他人身上找到共鳴。 《黃炳寓言(一)》(2018)中帶來了三則非常具有藝術家風格的寓言:一段烏龜和大象的不倫戀情;一位得了杜雷斯抽動症的(Tourette Syndrome)的雞警官如何從網紅上位又因媒體關注戲劇性走向災禍;一個樹仔和其恐懼的蟑螂在公車上心靈交戰的故事。

香港藝術家高倩彤(b.1987)透過創作來檢視個人生活狀態,藉此疏理其與城市之間的關聯。她關注和發掘不同圖像和物件在居家和城市層面上所體現的特殊功能及衍生的心理影響,從而理解人們對生活和將來所投注的期望和當中的情感落差。《昨日的世界》(2017)是一個反映了科技與現代生活之間的關係的雙頻道錄像,以鏡頭下的一個洗手盆、一棟建築物、一道街景,細膩地解讀日常生活情節。她使用紅藍二元色作為比字幕更為有效的視覺提示,表達了對回顧過往和審視變化速度的迫切需求。 最終,這部影像映射出一個都市環境,用看似相關而又分離的解說編織其視覺上的平凡,好像在評論著非互動的世界,亦或是對系統性適應的當代呼應。

出生於成都,目前旅居荷蘭的藝術家王韜程(b.1981)是一位跨性別藝術家,他的作品遊走在物質與精神、虛擬現實與製造幻想的邊界,暗示著一種超越其自身的、甚至比作品自身更強大的固有的內省性質的巨大矛盾。身體在文化上的相對性,以及它所代表的東西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這是王韜程作品的核心。 《Forest, A Man, A Baby & Aristocratic Life, A Tale of a Tub》(2015)是基於日本早期的民間故事《竹取物語》。故事寫了一位伐竹翁在發光的竹心中取到一個小女孩,起名為“細竹輝夜姬”(Princess Kaguya),“輝夜姬”經過三個月長成亭亭玉立的美少女。五名貴族子弟向她求婚,她答應嫁給能尋得她喜愛的寶物的人,結果求婚者均遭失敗。皇帝想憑藉權勢強娶,也遭到她的拒絕。最後,輝夜姬在這群茫然失措的凡夫俗子麵前突然升天。藝術家對原著的許多敘事構成進行了修改,將它們與她自己的生活和個人經歷交織在一起。童話故事作為一種敘事結構,具有一定的道德內涵,充滿著熟悉的文化參照,對王韜程來說是一個可以不斷重構的完美載體,可以在其中加入藝術家對性別、社會、文化和身份的探討,通過影像在敘述方式和電影化的戲劇風格上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