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春季群展

[04.02.14 – 07.03.14]

(藝術家)

王之博, 洛斯‧卡平特羅斯, 周奥, 傑里米‧埃弗雷特, 卡勒‧英納斯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春季群展帶來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家之佳作,包括洛斯·卡平特羅斯(1991年於古巴成立)、周奧(1979年出生於葡萄牙)、傑里米·埃弗雷特(1979年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王之博(1980年出生於中國)、吳季璁(1981年出生於台灣)、卡勒·英納斯(1962年出生於蘇格蘭)。

洛斯·卡平特羅斯(在1991年於古巴出道)

由Marco Antonio Castillo Valdes (b.1971) 和Dagoberto Rodriguez Sanchez (b.1969) 二人組合而成的洛斯·卡平特羅斯,現時穿梭於夏灣拿和馬德里之間生活和工作。他們被視為拉丁美洲和國際藝術界的先鋒,在國際享負盛名。他們擅長利用各種的媒介和風趣的手法把平常的物件重新詮釋,用以反映古巴以至世界各地的社會問題。。洛斯‧卡平特羅斯的作品已成為多個藝術中心或博物館的收藏品,分別有The Centre Pompidou、Daros Foundation、MoMA以及Tate Modern。

在畫廊分別展出的兩個作品:雕塑Globo 100(2011) 和水彩作品Escalera de Lego IV(2013)。均展示出他們充滿幽默感和智慧的一面,並用創新的方式把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尋常事物轉化成一些全新形態,其概念是把原有或既有的改頭換面,讓人們對這些本來貌似普通的物件重新思考。雕塑Globo,作為例子,仿如一個受壓力膨漲放大的滅火器,就正如西班牙譯名–氣球(Globo)。Escalera de Lego IV 相反呈現大於實際的樂高玩具,有系統式地並列出歪斜的構圖,創造出一個不只充滿童真的畫面,更營造出一種帝國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況味。

周奧(1979年出生於葡萄牙)

周奥畢業於葡萄牙波爾圖藝術學院,2006年移居香港研修藝術創意媒意碩士課程。在200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後,周奥開始用多種媒介進行創作,不斷探索城市空間如何成為美學作品的催化劑。周奥的作品本質上與香港緊密相連,同時亦可應用於全球各地的密集城市環境,顯示出不管是哪個城市,其實都有著同樣的視覺與物理特徵,而繁華街道的聲音與秩序、快速行駛的地鐵與密集的空間,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題。他系統地記錄、分析、抽象與分解這些現象,創造出一種可編碼的闡釋,這過程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創作。

現正展出兩個系列作品:在畫廊角落的一個被放在斜台上的監視器,畫面重覆播放著一個錄像Coverage (2011),和兩塊丙烯鋁板作品Arrow Dark Blue I 和Arrow Dark Blue 2 (2013)。 重播的錄像Coverage提供了一種了解上班族每天使用香港地鐵的模式,將不斷來回行走的人群及其動態分解成為不同的色塊,把難以一眼辨認的效果由過程轉化為對數的數據。Arrow Dark Blue作品靈感自香港繁忙交通的導向符號,以不被視為幾何特質的角度下把其自身的美學透過作品重新詮譯出來。

傑里米·埃弗雷特(1979年出生於美國科羅拉多州)

傑里米·埃弗雷特的作品現被高度關注,他的創作靈感自一班偉大的大地藝術領導者:羅伯特·史密森,邁克爾·海澤,理查德·朗。透過對景觀熱情的認識不完整和未完成性,傑里米的實踐尤其注重過程而非結果,特別攝影時 。

通過挑選獨特的材料和方法與自然景觀互相配合和對衝下,傑里米·埃弗雷特創造一個催眠和極具質感的作品以解構概念制成品,反映非概念下的脆弱性。

在畫廊空間展出有他三個作品:《電影劇照》( 2013) ,《無題》( 2013年)和《Hustler》( 2013) 。《電影劇照》是展現傑里米與攝影關係的最佳例證,展示出攝影的元素和概念如何喚起傑里米的創作靈感。已裱好的明膠銀版不再使用相機,卻印在聚酯薄膜上;站在作品前看見一面變形和支離破碎的鏡子,風化和曝光的表面與角落,仿如電影被捕捉停格在那一刻般。

《無題》是由金絲雀般的黃色絲綢加噴漆而成,進一步強調傑里米與脆弱性和衰減的關係,作品展示獨特的脆弱性和美感。

《Hustler》 是將色情雜誌以結晶體包裹起來,當改變了物件的特性,這個媒介再也沒法展現,反思對視覺刺激和慾望的追求如何寄託,作品變得脆弱,反之被削弱和易被瓦解。這個作品進一步強調了傑里米注重其過程而不只是一件製成品。

 

王之博 (1980年出生於中國)

王之博是優秀的中國當代女畫家,工作生活於杭州,曾在上海,香港及紐約舉行個展。她畫作的題材多為描繪自然界和人工的室內和户內環境。 憑著描繪細膩而迷人的花園畫作而廣為人所認識。王之博的畫作令觀者走進神秘孤立莫測的空間,她筆下的場景看似真實,但又帶點虛幻意味感獨特視覺元素,把西方的建築元素和中國的園林山水境融合一起而產生神秘怪誕的空間。

正在展出作品為‘四又三分之二’(2013),作品仍舊是描繪公園境色和勾勒出具文藝復興味道的公園噴泉, 透過極富肌理與質感的畫法、隱約的用色,在王之博筆下,當那兩股均等卻相反的文化力量並存時,總是滲透出一種懷舊、華美而深沉黑暗的氛圍,仿如描繪黃昏或黎明時分鮮有人跡的一刻。

吳季璁 (1981年出生在台灣)

吳季璁生活工作在台北,他的理性創作反映我們對物理和自然世界的看法,並善用當代媒材改造圖像。吳的核心作品通過探索未知或已知的材料和技術可能性,從而不斷挑戰自我。他的「皴法習作系列」運用了十九世紀發明的古老影像沖印技術「藍晒法」,本應用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將感光材料塗在宣紙上,放陽光下曝曬,經水洗程序讓紙張的皺摺紋理顯像,結果呈現如中國山水畫山巒絕壁的美景。由於不能準確控制冷色調紙在曝曬下的結果,吳選擇挑戰對審美的認識,創建一個既不是畫又不是照片的圖像,而它可能同時成為兩者。吳的作品常常圍繞時空、光、視覺感知和記憶的鏈接,圖像創建在錯覺與現實之間。

卡勒·英納斯(1962年出生在蘇格蘭)

蘇格蘭藝術家卡勒·英納斯是同世代中最重要的抽象畫家之一。他已在世界不同地方舉辦多個個人展覽,享譽國際,同時被不同的博物館收藏,如巴黎Centre Pompidou,澳洲的National Gallery,得到廣泛肯定。 他的極簡幾何抽象作品更已位列國際藝壇的前列他的作品獨特;以幾何格式規劃出單色色彩塊面,簡約中蘊藏著複雜的建築美感和豐富的表達概念。

正在展出他兩件水彩紙本的作品:《Chinese Red / Hello Cerulean》 (2012) 和 《Gold Green / Carmine》 (2012)。相比他的大型油畫,水彩紙本呈現一種平衡和純粹之感,同時兼備空間感和時間感。他的創作方式,使作品保留了油彩曾經消失的證據、曾經存在過的記憶。因此之故,他的繪畫物料既是表達的工具,也是表現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