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沒有太陽

[22.03.19 – 05.05.19]

(藝術家)

崔新明, 孫遜, 王之博, 袁遠, 鄭洲

(地點)

馬凌畫廊,上海

(相關文件)

如果說古典畫家的使命是把事物描述得盡量有說服力,讓畫作給人身臨其境般的感染力,那麼,當代畫家譬如此次展覽中的五位,他們更願意去描述那些不可描述的東西,那些時空不明、虛實難辨的東西,從而轉譯人與世界的關係。形式及觀念各異,這五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極具主觀性和實驗性,把他們放在一起,會發現無法找到任何既有的概念或詞彙可以用來概括他們的創作,這正好證明了繪畫仍然充滿了生命力和可能性,拋開表面的技巧與風格,繪畫可以夾帶的狡黠的評論,私密的隱喻,古怪的癖好,畫家盡可以在其中暢所欲言,無窮無盡。

與其它四位相比,孫遜很少被稱為「畫家」,雖然他有大量的水墨畫、炭畫、版畫等各類媒材的繪畫作品,但在一般印象中他的身份更接近一個電影導演。本次展覽,孫遜展出一組黑白水墨畫屏風裝置,其中奇幻的意象及晦澀的敘事一直都是孫遜愛用的修辭,謊言與真理相互交織,人神鬼獸難分難解,突顯出歷史與個人回憶之間的荒謬矛盾,尤其關注歷史如何被操縱,探尋權力機構、政治家和官方媒體的敘事,與處於非政治中心的普通人的敘述之間的差異。

鄭洲的繪畫是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饋,這種本能反饋被他稱之為「天意」。他依靠直覺收集來自外界的信息,轉換成圖像呈現在畫布上,並在這個過程中儘力拋開一切的技巧、審美趣味及道德評判等附加之物。在這一次展出的作品中,鄭洲藉助神話找到了關於死亡和怪物的意象,《白蛇傳》的傳說源遠流長,是幾百年來被不厭其煩的傳頌着的愛情悲劇,鄭洲再拾這一主題,看到愛情以外的人性、慾望、因果,作品中充滿了一種幽邃感。

袁遠的畫神似古典繪畫:細節具體而豐富,無人的建築物或室內場景隱約透露出永恆感。細看之下,卻發現其實他對畫中細節處理不旨在追求精確,往往只是輕描淡寫。擠滿畫面的旁枝末節,不是炫技的手段,而是主題本身。不妨如此想像:在一個沒有他人、沒有行動的情景中,畫家沒有選擇走向內心回憶,而是溫和地讓眼前的一切細節逐漸變得清晰,沒有目的,而僅僅為了對面前一切儘可能的瞭若指掌,就好比去整理一屋雜物,只是並非物理意義上的整理,而是感知意義上的整理。在很大程度上,袁遠的實踐上承了杜塞爾多夫攝影學派、尤其是Candida Höfer,及文學中的阿蘭•羅伯-格里耶等顯赫先驅所開創的探索,這場探索遠遠沒有結束,因為其理想絕非去製造某種令人震驚的形式,而是通過觀察和整理以求達致主體性和客體世界之間的完美平衡。

與袁遠正好相反,崔新明的畫中充滿了行動。他的繪畫往往看似一張新聞圖片,或一幀電影畫面,但被置換了其中某個人物,或被換了裝束,或賦予其魔幻的色彩,各種來自歷史事件、社會現實和美術史中的圖像元素,被拼貼其中,令畫面獲得一種全新的邏輯。這種工作方式剛好是鄭洲的反面。雖然崔新明不認為他的作品具有任何的批判性,但這種主觀性極強的繪畫行動本身已經表明了作者的態度。回到最初的這張新聞圖片,這一幀電影畫面,往往是一張極具政治意識形態的宣傳圖像,作為接收對象的藝術家也曾深受其影響,繪畫給了崔新明一次撥亂反正和自我審視的機會。

王之博繪畫的對象往往顯得距離很近且富飽和感,就好像太過使勁地盯着某物看,直到它甚至有點變型。兩張靜物畫,是一個構圖的重複練習,是發生在廚房裡的兩個時刻。王之博似乎總是在探索繪畫的元語言,她實驗性地將對象放在不同的空間距離、不同的光線、不同的主觀情緒下,讓同一具身體呈現出儘可能不同的樣貌。在《身體史,精神史》中,王之博完成了對同一個對象處於不同時刻和契機下的拼貼。

展覽題目「沒有太陽」借用自法國導演克里斯•馬克的名作。克里斯•馬克用一封信,把一些旅行影像串聯起來,創造成一部結構鬆散卻富含哲思的散文電影。「沒有太陽」是馬凌畫廊匯聚了畫廊代理的五位繪畫藝術家,呈現給觀眾的一次圖像之旅,同樣將主觀性和虛構性作為切入點,一探當代繪畫的使命和意義。

///

崔新明(1986年出生,現居於重慶)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綜觀《記憶黑洞》系列至近作《一個夢遊症患者的世界》和《東遊記》,崔新明的作品傳遞了作為身處劇變年代的中國年輕人的各種紛雜的思考。最近獲選參與2015羅立中獎學金十年回顧展的他亦曾在香港、伊斯坦堡、柏林、北京及成都等地舉辦個人展覽。他的作品在不同媒體均有報導,包括南華早報、ARTINFO、The Art Newspaper、東方日報、Flash/On及雅昌等等。

1980出生於中國遼寧省阜新,2005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 現生活並工作於北京。孫遜被廣泛地認為是中國最具才華的青年藝術家之一。他在2010年分別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最佳年輕藝術家獎」、台灣當代藝術連線新潮賞獎以及意大利CIVITELLA RANIERI 基金年度獎學金。孫遜曾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包括哈墨博物館(洛杉磯),巴塞爾鄉村半州美術館(巴塞爾),余德耀美術館(上海)。他也曾參加諸多知名聯展,包括古根海姆「何鴻毅家族基金會中國當代藝術計劃」(紐約)、 大都會博物館(紐約)、伯爾尼美術館(伯爾尼)和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此外,他的錄像作品被廣泛展出於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典、韓國、巴西和伊朗等各地的電影節上,曾入圍第六十二屆柏林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以及2010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

1981年生於浙江,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現生活和工作於杭州和柏林。王之博的創作實踐探討了繪畫中如何拉伸,濃縮,扭拽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和複雜性,藉以探討二維視覺在表達維度空間的可能性,以及人類視覺經驗的演進在畫面的體現。她的個展先後在紐約軍械庫(2013);香港馬凌畫廊(2013,2016)展出;她的作品也曾在上海美術館(2007)北京今日美術館(2008),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悉尼Penrith Regional 畫廊(2014),重慶美術館(2015),巴黎Villa Vassilieff (2017),廣州時代美術館(2017)展出。

杭州藝術家袁遠(1973年生於杭州)的創作獨特,專註於描繪建築主題,結合細膩的技巧,呈現一種獨特的氛圍,在國際藝圏屢獲佳譽。其就讀於杭州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1996年獲藝術學士學位,2008年獲藝術碩士學位。袁遠的繪畫主題多為建築物室內,有些是曾經輝煌、點綴着新古典風格的拱門及露台的大廳,有些是較為平實的老房子的入口及走廊。取景來自現實的中國風景,揉合不同的想像元素,創造為他個人的設計風格。袁遠筆下的景觀總帶有一種被遺棄、瀕臨拆遷之感,透露點滴昔日的光輝。曾在意大利貝爾加莫特爾茲宮、法國巴黎Galerie Malingue、上海香格納畫廊等多地舉辦個展。群展包括第12屆上海雙年展、印尼ROH Projects、悉尼白兔畫廊等。

鄭洲1969年出生於浙江溫州,1990-1994年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1994-1996在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工作,2000-2010年在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工作,2013年至今,以自由藝術家身份生活及工作於北京。鄭洲以畫畫反映思維永不停息的流動,對外界信息的接收及反饋,對內心幻想和隱秘慾望的剖析,皆以繪畫為途徑為出口。技巧上看似漫不經心、隨心所欲,平面缺乏透視,顏色大膽線條狂亂,突破時間空間的邏輯,不受制約的純主觀性的東西,像意識流文學中對靈感、直覺和潛意識的表達,連綿、多變、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