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焦慮之解剖學

[10.09.14 – 06.10.14]

(藝術家)

崔新明, 漢斯·貝墨, 尼古拉斯·塞卡爾迪, 貝絲·哥拿, 帕特里齊奧·迪·馬西莫, 洛朗·格拉索, 安迪·候登, 工藤哲巳, 莉曹·麥克蓮, 辛蒂·雪曼, Superflex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呈獻最新群展「焦慮之解剖學」,展覽由英國倫敦藝術機構Rowing Projects策展,展出11位知名藝術家的作品。

「創傷的經歷,無論是真實或想像的,都會引發各種奇特的和意想不到的結果。創傷引致對身體形象的扭曲,即個人在文化或環境的影響下對美學和性魅力的看法,影響尤其深遠。是次『焦慮之解剖學』群展把對身體的看法帶到另一層次,身體不單是血肉之軀,亦可看作由鋼和玻璃組成的建築物結構,甚至一個活的有機體。無論是哪一種表達方法,都是幻想、創傷和變態行為的載體。

是次展覽透過11位藝術家的作品探討這個話題,包括Hans Bellmer (漢斯·貝墨)、Nicolas Ceccaldi  (尼古拉斯·塞卡爾迪)、Beth Collar (貝絲·哥拿)、Cui Xinming (崔新明)、 Patrizio Di Massimo (帕特里齊奧·迪·馬西莫)、Laurent Grasso (洛朗·格拉索)、Andy Holden (安迪·候登)、Tetsumi Kudo (工藤哲巳)、Rachel Maclean (莉曹·麥克蓮)、Cindy Sherman (辛蒂·雪曼) 和藝術組合Superflex 。

展出的作品透過黑色幽默、嚴肅的反諷、社會控制機器和建築 (例如閉路電視、廣播電視、芬蘭赫爾辛基的地標 Stora Enso 大廈) 剖析社會大眾的幻想 (fantasies) 和主流文化論述。同時,作品亦會探索一個人的自我 (self) 如何在人性自我扭曲的情況下崩潰,以及心理突破點以外的可能性。」

—— Rowing Projects

 

Hans Bellmer(漢斯.貝墨, 1902-1975, 德國)

Hans Bellmer透過人偶(doll)作品富超現實風格的身體扭曲和肢解,探討個人創傷如何透過潛意識在身體上表達出來。內心的創傷可以令人重組思想上的「身體地圖」,重新認知身體各部位(如手腳和性器官)。

Bellmer 以創作大型人偶雕像和影像而聞名,他的人偶象徵童年、女性、性幻想和政治迫害,人偶以各種神態和姿勢呈現,反映人類不同的心理狀態。展覽展出一系列《Les Jeux de la Poupée》詩集中(由Paul Eluard於1939年著作)的經典相片,作為Bellmer人偶的舞台背景。
Nicolas Ceccaldi (尼古拉斯.塞卡爾迪, 1983 年生於加拿大, 現居巴黎 / 紐約)

Ceccaldi畢業於法蘭克福 Staatliche Hochschule für Bildende Künste, 以「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nspired)雕塑而聞名。展品 Reality(2011) 糅合了閉路電視、芭比娃娃頭、骷顱骨、蠟燭和三腳架,呈現一種情緒化、科幻、暗黑、後人類的扭曲美學,主流商品和次文化交疊出詭異的效果。

Beth Collar (貝絲.哥拿, 1984 年生於英國劍橋)

Collar 的作品跨越多個媒介,包括表演、錄像、裝置、手作和繪畫,涉及實驗考古學、歷史、魔法和史詩等範疇。是次表演圍繞一個用橡木雕刻的殘缺男人頭象,刺激我們反思多件歷史事件,包括聖像破壞運動、施洗約翰和薩拉梅被斬頭等;朗讀、聲音和跟人格化的頭像親密互動。

Patrizio di Massimo(帕特里齊奧.迪.馬西莫, 1983 年生於義大利, 現居倫敦)

Patrizio Di Massimo的畫作及裝置藝術帶有人格化色彩、家庭隱喻和精神分析結構。在作品 The Mistress(2014)中,手、身體、腳、臀都以不寫實的角度重疊。兩個滿身胸毛、頭長尖角的人從肢體堆中探頭而出,尖角直指枕頭正中的鈕扣。作品到處是情色比喻,把性的意味推向極致。身體堆中突出一隻龐大而帶有畢加索畫風的腳,讓人聯想到畢加索在1937 年創作的著名、充滿隱晦性的作品 Guernica。

Laurent Grasso (洛朗.格拉索, 1972 年生於法國, 現居法國巴黎)

Laurent Grasso 是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畫家,擅長透過不同媒介,融合各種理論與知識,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分野模糊化。這次展出的作品 Polair(2007),在柏林和該城的電視塔取景,呈現懸浮的通電微粒子。影片讓人不安、心生敬畏,彷彿親眼看見一場罕見的天氣現象,或者輻射災難的前奏。影片令人既驚奇又不安,令人聯想起畫家一系列受文藝復興風格啟發的畫作 Studies into the Past(2010-2012)。

Andy Holden (安迪.候登, 1982 年生於英國)

Andy Holden 擅於利用不同媒介探索日常用品人格化的一面。在他的 2014 年作品 Eyes in Space 中,他在印有宇宙萬象的牆紙上黏上轉動的眼睛圖案。這件大型作品一方面讓觀者覺得被卡通人物一樣的狗仔隊或被自己放大了的良心監視,一方面卻把觀者從日常的瑣碎事務或環球政治中釋放出來,讓他們從外太空回望自己,然後發現人類整個歷史與苦難,都不過是一個濃縮的藍色亮體而已,一如 1972 年阿波羅17號登陸月球後拍到的地球照片。

Tetsumi Kudo(工藤 哲巳, 1935-1990, 日本東京)

Tetsumi Kudo(工藤 哲巳)的作品探討假設性大災難為世人帶來的影響,例如核輻射引致的畸形人類、人為的破壞和沒完沒了的戰爭等。這些事件都給他帶來不少精神壓力,有時更會令他感到精神錯亂。

Rachel Maclean (莉曹.麥克蓮, 1987出生, 現居蘇格蘭格拉斯哥)

Rachel Maclean 的2011年數碼版畫作品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無辜者的大屠殺)的創作靈感源自Peter Paul Rubens的一幅描繪大希律王濫殺猶太嬰兒的宗教畫影響。儘管不少人對後者的歷史真確性存疑,畫中故事本身也反映了一個現實:人類如何在這個媒體資訊爆炸的年代逐漸自甘墮落。在Rachel Maclean 的作品中,Peter Paul Rubens畫中嬰兒頭部遭受痛打的場面變成了一個滑稽的慶典。在Patrizio di Massimo和Rachel Maclean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種以狂歡宴樂的方式呈現被虐狀態的藝術手法。

Cindy Sherman(辛蒂.雪曼, 1954出生, 現居美國紐約)

Cindy Sherman 的攝影作品 Untitled 165出自其名為 Untitled 的電影照片系列。此系列可視為Cindy Sherman對通俗電影中的女性定型問題的反思和批評。照片中,藝術家本人戴著一個兔型口罩,樣子彷如一隻受驚的動物,半身躲在樹後。作品反映了人類與動物(或男與女)之間的關係。Cindy Sherman在自己的作品中親自穿上服裝亮相,令人聯想到Rachel Maclean也經常在其作品中扮演各種各樣的奇怪角色。

崔新明(1986年出生, 現居中國重慶)

崔新明的油畫透過仔細和生動的繪畫風格反映了現今中國年輕一代躁動不安的一面。作品Sleepwalker – Summons(2013)描述了一班年輕人向著一個發光森林前進,我們可從畫中看到一個人在個人成長階段中常有的內心掙扎。作為一個藝術家,崔新明經常思考個人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價值觀。他視繪畫為一個發表他的個人感想、觀點、內心掙扎的渠道,讓他創造各種各樣難以置信的催眠場景。

SUPERFLEX(1993年由 Jakob Fenger、 Rasmus Nielsen 和 Bjørnstjerne Christiansen成立)

由藝術組合 SUPERFLEX 創作的電影 Modern Times Forever 將於展覽期間 24 小時播放。電影講述芬蘭赫爾辛基的地標 Stora Enso 大廈在往後數千年的發展。隨後,這個由芬蘭建築師 Alvar Aalto (1898-1976) 設計的大廈分解成一個反映了芬蘭廿世紀快速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的現代主義屍體。

 

關於Rowing Projects

2012 年,英國藝術機構 Rowing Projects 由 Guillaume Breton 和 Tyler Woolcott 在北倫敦成立,主要從事畫廊空間內外的藝術策展項目,為新晉及知名國際級藝術家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平台,舉辦展覽、委約藝術創作以及其他藝術活動,包括表演、影片放映會和藝術討論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