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交匯點

[03.07.13 – 17.08.13]

(藝術家)

蔡佳葳, 吳季璁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將與台灣TKG+畫廊聯手合作,在7月3日至8月17日為台灣兩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蔡佳葳和吳季璁舉辦雙人展覽「交匯點」。是次開幕展將在香港呈獻這兩位藝術家的一系列全新作品。

蔡佳葳和吳季璁均出生在80年代初,當時的台灣正在經歷巨大政治改革和快速經濟增長的時期。受日本和中國的影響,以及源自太平洋群島的本地土著部落;錯縱複雜的歷史背景下造就一個獨特文化。縱使蔡和吳在不同環境下接受教育 – 蔡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吳則在台灣本地學校就讀 – 他們的作品均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哲學影響。在他們的藝術實踐而言,這種東方式的美學內涵正好是一個理想的交匯點。

蔡佳葳的全新作品《香咒》,與西藏電影製片人Tsering Tashi Gyalthang聯手創作四張照片和一段影片。此項目靈感來自香港的歷史與她的別稱『香江』:因為其龐大的生產和種植檀香而命名。(事實上,本地的粵語方言中,香是指芳香,而港是海港。)蔡於香港中環皇后大道西取得一大塊的檀香(著名的香港地區售賣宗教和禮儀用品),在檀香上用中國書法刻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蔡的童年記憶中,心經是開創性的佛教經文。)藝術家把刻寫了心經的香炷燃點起來,並放在一面映照著天空的鏡子之上,以作為這個城市之奉獻品。此項目旨在誘發那神聖莊嚴的文字背後,其精神意義為人們所帶來的片刻冥想,而香炷的外在面貌則因燃燒而逐步將文字轉化成灰燼和煙霧,叫這城市引以為傲的天際亦慢慢從鏡子中顯露出來。通過在香港工作的機會,蔡對藝術創作之探索得以延伸,如禪修的對象、精神和社會實踐的工具。除了她的新系列『香咒 』,蔡也將在巴黎的歷史版畫店Idem出版的藝術家專集《透過光與咒語的朝聖》中紀錄她的創作。這本書的前半部份紀錄了由蔡編寫關於通過冥想去朝聖的虛構簡短故事,後半部份則是她一系列精選作品包括『Mushroom Mantra』、『Sky Mantra』、『Circle』和『Ah』。

相反,吳季璁的理性創作反映我們對物理和自然世界的看法,並善用當代媒材改造圖像。吳的核心作品通過探索未知或已知的材料和技術可能性,從而不斷挑戰自我。他的「皴法習作系列」運用了十九世紀發明的古老影像沖印技術「藍晒法」,本應用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將感光材料塗在宣紙上,放陽光
下曝曬,經水洗程序讓紙張的皺摺紋理顯像,結果呈現如中國山水畫山巒絕壁的美景。由於不能準確控制冷色調紙在曝曬下的結果,吳選擇挑戰對審美的認識,創建一個既不是畫又不是照片的圖像,而它可能同時成為兩者。吳的作品常常圍繞時空、光、視覺感知和記憶的鏈接,圖像創建在錯覺與現實之間。

在今次馬凌畫廊的雙人展覽,兩位藝術家將會在香港這個多元文化城市相遇。觀眾將會在此展覽看到中國文化和東方哲學是如何以不同形式被解讀和保存下來。無論蔡吳的作品是以感性抑或邏輯的角度創作,他倆將匯聚在馬凌畫廊,並在同一空間下以他們獨特的解讀方法共創一個具趣味性的交流。

展覽策展人:李晏禎

關於蔡佳葳
蔡佳葳1980 年生於台灣台北 。目前在巴黎和台北居住及工作。蔡利用各種不同媒體參與政治、表演行為的實踐。蔡的創作主題圍繞環境議題和生命無常。在作品中嵌入了她對地理、社會和心靈問題的關注和看法,具有強烈的個人情緒。

她的作品已多次參與國際展覽,如《Dojima River Biennale》(大阪,日本 ,2013),《沙迦雙年展》(阿聯酋,2013)、 《亞洲幻影》(亞洲藝術博物館,三藩, 2012)、《移動中的邊界:跨文化對話》台灣-以色列交流展 (Herzliya Museum,以色列,2012),《Our Magic Hour》(橫濱三年展,日本,2011)、《魯爾國際藝術節》(德國,2011)、《亞太三年展》( 昆士蘭美術館,澳洲,2009)、《聖跡》(法國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2008),《藝術之溫度變化–亞洲藝術新浪潮》 (ZKM藝術與媒體中心,卡爾斯魯,德國,2007),《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圾,2006)和《為了愛,你願意付出多少?》(卡地亞基金會,法國,2005)。她的作品亦廣泛被收藏,如DSL Collection( 巴黎,法國)、 森美術館( 東京,日本)、 昆士蘭美術館(昆士蘭,澳洲), 謝爾曼當代藝術基金會 (悉尼,澳洲) 以及橫濱美術館(橫濱,日本)。

除藝術創作之外, 她創辦了半年發行一次的當代藝術期刊《Lovely Daze》,負責發行、編輯及設計的工作。整套《Lovely Daze》現由龐畢度收藏中心(巴黎,法國),MACBA(巴塞隆纳,西班牙),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美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英國)和 惠特尼博物館(紐約,美國)所收藏。

關於吳季璁
吳季璁1981 年生於台灣台北。目前在台北居住。他的作品以影像形式為主,思考影像的本質,透過不同媒體包括攝影、錄像、裝置藝術表達他對當代世界的感受和想像 。

吳季璁在2003年獲「台北美術獎」首獎,2004年於伊通公園畫廊(IT Park)舉辦首次個展,2006年入圍「英國世界藝術獎」(Artes Mundi Prize),2013 年於《波蘭WRO媒體藝術雙年展》獲得「WRO國際評審團大獎」,2009年分別於伊通公園畫廊及其玟畫廊(Chi-Wen Gallery)發表兩次個展《水晶城市》及《小品》, 其他重要聯展經歷包括:《The Elegance of Silence》(日本森美術館,東京,2005)、《Artes Mundi》(Cardiff國家藝廊,英國,2006)、《超設計》(第六屆上海雙年展,上海,2006)、《我們的未來》(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2008)、《台灣響起-超隱自由 / 難以名狀之島》(布達佩斯藝術館.路德維格現代美術館,布達佩斯,2010)、《亞現象.中國青年藝術生態報告》首屆CAFAM未來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2012)以及《波蘭WRO媒體藝術雙年展》(弗羅茨瓦夫,波蘭,2013)。

關於李晏禎
李晏禎目前在台灣居住及擔任獨立策展人。2012年,她與曾文泉(Rudy Tseng), 以及Davide Quadrio一同規劃易雅居當代空間的年度展覽「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 – 當代華人觀點」。

李晏禎更即將在2013年7月開放的 Dojima River Biennale擔任副策展人。除此之外,她亦是《ARTCO》 及《Art Collection + Design》 的藝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