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背景

[17.07.21 – 28.08.21]

(藝術家)

邵若然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香港仔大生工業大廈12樓B2室 (* 展覽請聯絡我們預約參觀)。

(相關文件)

(相關網站)

馬凌畫廊榮譽呈獻邵若然在畫廊及亞洲地區的首個展覽「背景」,展出藝術家新近創作的肖像繪畫作品。自2015年起,藝術家以亞裔美國人為題創作肖像繪畫作品,以親密、肌理豐富、語境飽滿的方式描繪帶有真摯且複雜情感的面孔及身體,嘗試以肖像繪畫藝術傳統思考龐大亞裔美國人社群的當代異化狀況。邵若然探索種族及文化身份的繪畫實踐並不囿於近年日趨緊張的種族衝突社會現實,而是與當代世界的普遍生存狀況息息相關。藝術家指出,此肖像繪畫系列將是長達一生的長期作品系列,他寄希望於在未來為其結識的每一位亞裔美國人繪制肖像。

邵若然在1990年生於芝加哥,在2021年畢業於巴德學院,現生活工作於紐約市。他從2015年開始創作亞裔美國人的肖像繪畫——在其華裔父親看來,亞裔美國人的形象是不堪入畫的。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邵若然創作的作品以獨特的族群內部視角探索了重新審美化處理亞洲面孔的藝術實踐,或去臉譜化藝術實踐的當代意義。

在「背景」展覽中出現的人物形象或是邵若然的多年親密好友,或是藝術及文化界的同僚及受敬仰的前輩:舉例來說,徐華(Hua Hsu)是瓦薩學院終身英語語言副教授及美國研究總監,也是《紐約客》雜誌的特約撰稿人;譚海俊(Herb Tam)在紐約市美國華人博物館擔任策展人及展覽總監一職;愛理(Aily Nash)是一名生活工作於紐約的策展人及教育家,於紐約電影節擔任放映項目策展人一職,同時也是 The Brooklyn Rail 期刊的撰稿人。「背景」中的諸多人物在多個藝術、文化、社會及政治網絡內積極地做出核心貢獻,卻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僅作為面孔模糊的「亞洲人」出現於文化景觀的背景之中。邵若然為他們繪制的肖像在尺幅及風格層面均體現出親近、細膩的特質;通過為神態各異的人們多次繪制精細的肖像繪畫,邵若然旨在打消文化層面的「亞洲臉盲症」,並鼓勵觀者仔細檢視這些面孔及其代表的生命。

邵若然往往以日常現實語境為背景襯托畫中人物,也常些微老化人物形象。他不無戲謔意味地以此種處理方式參照傳統繪畫藝術將人物處理得更為智慧、偉大且華貴的老成繪畫方法。通過將亞裔人物的面孔及身體置於一個確切的、與年齡及時間性緊密相關的未來之中去,邵若然反思了諸如《銀翼殺手》之類的科幻文化產物對亞裔族群施加的陳腐時間維度:在諸多科幻電影及文學作品中,亞裔族群被視作是不確定且遙遠的未來的住民,但僅作為充滿異域風情的面目模糊群體出現於戲劇化敘事的背景之中。邵若然的繪畫實踐將亞裔美國人族群形象錨定於具體、確切的時刻中,檢視現實差異性在時間維度中展露的蛛絲馬跡。

邵若然在2012年於巴德學院獲得視覺藝術學士學位。他曾參加以下機構舉辦的展覽:CP Project Space,視覺藝術學院(紐約);海德公園藝術中心(芝加哥);Silent Barn(布魯克林),及巴德學院(哈得遜河畔安嫩代爾)。在此次「背景」展覽舉辦之時,邵若然也將參加MOCA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的展覽「響應:美國亞裔抵制種族主義浪潮的呼聲」(紐約),展出由該館委託創作的系列大型繪畫。邵若然曾在芝加哥及懷俄明州普雷斯頓牧場參加駐留項目,並將於2021年11月參加紐約州奧斯特利茨 The Millay Colony For the Arts 駐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