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angMalingue

返回展覽

放映

[25.05.17 – 24.06.17]

(藝術家)

何子彥, 關尚智, 孫遜, 馬克·傑夫爾沃, 洛朗·格拉索(b.1972)

(地點)

馬凌畫廊,香港

(相關文件)

馬凌畫廊(香港)將在525日至71日期間把畫廊變成一個電影放映空間,陸續放映何子彥(b.1976)、馬克·傑夫爾沃(b.1977)、洛朗·格拉索(b.1972)、關尚智(b.1980)、孫遜(b.1980)五位藝術家的影像作品,每周會推出一位藝術家和他們的代表作。這五位藝術家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以影像為媒介表達他們的藝術觀點及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用各自獨特的視覺語言來敘述當個人命運在與國家政治、地域歷史、時空變遷相重合交錯時,所產生的焦慮和反思、質問和探索、希冀和展望。

何子彥被認為是多界別藝術家,他的創作涉及電影、劇場、裝置藝術、聲音、寫作等領域,無論以何種身份,何種媒介,何子彥思考的議題始終圍繞在幾個方面:東南亞地域政治與民間歷史、神話、文化的研究;對電影語言、結構和符號的研究;與社會現實或內心幻想相關的種種視覺實驗和隱喻。這些研究方向並非各自單獨展開,而是會相互牽扯、互為補充地出現在作品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高密度和多層次的質感。本次放映的影片中《此地》曾獲邀參加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未知的雲朵》曾代表新加坡參加2011年的威尼斯雙年展。

馬克·傑夫爾沃的作品「二零一五」是由十五個29分鐘的單頻錄像組成,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塊堪薩達斯石(疲倦的石頭)的「肖像」,畫面里的石頭與其實物尺寸完全相同,十五部影片記錄了十五塊石頭的肖像,每段影片配有一段相同的旁白,本次影片放映項目將播放其中的五部。影片取景自兩個不同的地點: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世界上最大天文望遠鏡的建造地點;秘魯與玻利維亞交界處提提喀喀湖岸邊,那裡至今還遺存著千年前的巨大石塊。作品旨在探索人類與時間的關聯,自塞魯阿瑪遜斯山頂眺望,天體物理學家們希望在這個未來望遠鏡的建造地點上,穿越至過去,見證世界上第一個星系的誕生;提提喀喀湖旁的石頭也引起了考古學家的各種猜測,據說是在運輸至蒂亞瓦納科城的過程中不知為何遭遇丟棄。有趣的是,在這兩個地點之間居住著印第安艾馬拉人,他們是地球上唯一有著顛倒時間觀念的種族,未來在身後,而過去在眼前。在馬克‧傑夫爾沃的影片中,兩個取景地互為鏡像:不久的將來,最尖端的技術將把我們送到最遙遠的過去,追隨古老文明和祖先技藝的痕跡重返過去,我們將從那裡尋找未來。

洛朗·格拉索的作品往往以歷史考證和科學文獻為出發點,對歷史上的超自然現象和奇異事件展開調查,他對那些隱秘的、不可見的,卻同時對我們產生巨大影響的事物深感興趣。格拉索的作品涉及影像、裝置、繪畫和公共空間藝術等各種媒介,引導觀眾游走在過去與現在、質疑與發現、奇觀與現實、知識與信仰、科學與藝術之間,為我們開啓新的認知之門。他的影片既壯美磅礡又充滿了神秘氣氛,有著模糊的時間觀,讓人難以分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那些展現世界奇跡的影像引人入勝的同時又有著末日來臨般令人惴惴不安的恐懼感。

與另外幾位藝術家相比,香港藝術家關尚智的影片更像是行為藝術的影像記錄,或者說是通過影像手段來表達他的藝術觀念。關尚智一直居住在香港,這個屬於他的城市正值多事之秋,其政治、社會及文化狀況都正在經歷劇變及反思,充滿了令人憂慮的未知次數。關尚智時刻保持警覺自省和批判精神,通過如對電影、文學和大眾文化的參照,展開與本地政治、社會現實、公共議題相連的藝術實踐。他的作品涉及藝術家的身份認同、體制批判、另類價值觀的可能性、個人的烏托邦等等,批判的同時不失詩意和幽默。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定居北京的藝術家孫遜其實出生於中國東北的小城阜新,他目睹這個曾經中國重要的煤炭重鎮如何因能源枯竭而走向衰落;家族的遭遇讓他從小就明白官方版本的歷史敘述是無法直面真正的歷史親歷者的。這些經歷為孫遜的影像敘述中埋下了至關重要的線索,也決定了他作品中提出的最基本的問題:中國要記住哪段歷史,又存在於哪段歷史之中?2006年孫遜成立了π格動畫工作室,他的作品主要涉及把各種色粉畫,木刻版畫和傳統水墨等原稿製作成動畫電影,並在特別設定的場景下放映。孫遜的藝術像是關於記憶的劇場,充斥著破碎的片段,熟悉和非現實的圖像不和諧地並列在一起,共同揭示著政治的真相。

///

1976年出生於新加坡,在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藝術學院主修雕刻和攝影並獲得藝術學士學位,2007年又獲得新加坡大學的東亞研究碩士學位,從何子彥的求學背景可窺見他作品中視覺語言和知識結構的根源。2011年,何子彥作為視覺藝術家代表新加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結合影像、聲音和裝置的作品《未知的雲朵》(2011),在此兩年之前,他以電影導演身份攜作品《此地》(2009-2013)參加了威尼斯電影展,同年,他的另一部電影《此時》又參加了嘎納影展。何子彥被認為是多界別藝術家,他的創作涉及電影、劇場、裝置藝術、聲音、寫作等領域,無論以何種身份,何種媒介,何子彥思考的議題始終圍繞在幾個方面:東南亞地域政治與民間歷史、神話、文化的研究;對電影語言、結構和符號的研究;與社會現實或內心幻想相關的種種視覺實驗和隱喻。

馬克·傑夫爾沃的作品被廣泛展出。馬克傑夫爾沃的個展包括:致珍妮魏斯貝絲美術中心 (受委於 Forever&Today),紐約(2014);新興藝術節,法國巴黎蓬皮杜中心(2014);從想法到表演,表演到展覽,再從展覽回到表演,倫敦(2013);所有的這些都是真實的(),法國畫廊GB Agency、第40屆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瑞士(2009); 在立陶宛維爾紐斯的花園開幕(2009)。他的作品曾於 阿姆斯特丹美術館De Appel,荷蘭 2014); Galerie Saint-Severin,法國(2013); Walden Affairs,荷蘭海牙;布魯肯撒爾博物館,羅馬尼亞錫比烏(2012);Emily Harvey基金會,紐約(2012);Mercer Union,加拿大多倫多(2012); Murray Guy,紐約(2012); 安特衛普當代藝術博物館,比利時(2012); 聖弗朗西斯科藝術學院,加利福尼亞州(2012); 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法國(2011)都靈展覽館,意大利 2010); 博爾扎諾現代和當代藝術博物館,繆斯之殿,意大利(2010);Kadist基金會,法國巴黎(2009); 巴黎東京宮,法國(2008)等展出。

格拉索曾於羅馬美第奇別墅法國學院(Villa Medicis)及紐約ISCP駐留;20082015年分別被授予極具聲望的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及杜尚獎。他於瑞士穆滕茨巴塞爾鄉村半川美術館(Kunsthaus Baselland, Basel and Bass Museum)的個展廣獲好評,其巴黎棕櫚之戲博物館(Jeu de Paume)的個展《烏拉尼堡》更被移師至加拿大蒙特利爾當代藝術館展出。格拉索積極創作,將於美國麻省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和法國梅斯龐畢度中心(Pompidou-Metz)舉行展覽。此外,格拉索的作品廣範刊載於各種出版物,包括Taschen《現在建築!》(Architecture Now!),亦獲法國龐畢度中心、日本森美術館及韓國三星Leeum美術館等館藏羅致。

關尚智 (生於1980年,香港)曾在香港六廠基金會(2016)、德國卡爾斯魯厄媒體藝術中心(2015)、伊斯坦堡Borusan當代藝術博物館(2015)、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2015, 2014)、荷蘭鹿特丹Witte de With當代藝術中心(2014)、維也納藝術館(2014)、上海外灘美術館(2013),和廣島市現代美術館等舉行展覽。關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擁有藝術系文學士學位,並在2000年被獲稱為 “香港藝術新秀之首」。2002年,《關尚智香港巡回展》分別在香港10個大型展覽場地舉行,同年香港藝術中心為他舉行《關尚智回顧展》。關亦是香港本地藝術團體「香港藝術搜索頻道」(HKADC)、「政藝小組」(hkPARTg),和「活代廳」的創辦成員。在2009年,關獲亞洲文化協會頒予美國Starr基金會獎學金,並獲邀前往紐約參與國際藝術家駐留項目。2012年,關獲西九文化區委任及在2013年獲得首屇「Hugo Boss 亞洲藝術大獎」。

孫遜被廣泛認為是中國新一代最有才華的藝術家之一。他在2010年分別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的最佳年輕藝術家獎,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新潮賞,以及意大利CitivellaRanieri基金會的藝術獎學金。孫遜曾多次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最顯著的包括翰墨博物館(洛杉磯),繪圖中心(紐約),巴塞爾鄉村半州美術館(巴塞爾),A4當代藝術中心(成都),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和路易威登中山旗艦(臺北)。他也曾在加入許多知名聯展,包括Skissernas博物館(隆德),時代美術館(廣州),Jordan Shnitzer活動影像博物館(紐約),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伯爾尼美術館(伯爾尼)和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此外,他的錄像作品已被廣泛展出於包括德國,奧地利,瑞典,韓國,巴西和伊朗等各地的電影節上。